2022年04月26日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增加,高齡相關疾病也愈發受到重視,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醫師指出,年齡、活動量不足、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和發炎等,都可能造成「肌少症」,尤其進入40歲後肌肉量以每年1%速度流失,一定要提早預防。
閱讀更多
2022年01月12日
李易紓
82歲王伯伯前幾年還能跟朋友去爬山,近年越來越少出門,活動力變差,不只走路搖晃,甚至已經跌倒過好幾次,經檢查後發現,王伯伯的小腿肚明顯變瘦、握力也變差,診斷是肌少症。
閱讀更多
2021年11月10日
李易紓
人體肌肉會在40歲後,每年以平均8%速度流失,40歲至80歲可能有高達40%肌肉流失!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50歲後高達46%研究對象有肌少症風險,且一般認為肌少症多發生於女性,但其實男性風險更超過5成。
閱讀更多
2021年10月27日
李易紓
疫情期間民眾大幅減少外出機會,連日常買菜提重物、爬山、爬樓梯等活動頻率也降到最低,可能因為減少日曬時間缺少維生素D,影響骨骼、關節、肌肉合併的行動力健康。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理事長陳榮邦提醒,熟齡族常見三NG行為,恐讓行動力加速丟失,建議善用居家肌力訓練和蛋白質補充,開始每周7天行動力養成。
閱讀更多
2021年10月07日
李易紓
《今周刊》今天周四(10/7)舉辦第五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專攻高齡健康的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老年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長島田裕之,分享如何預防失智症、肌少症。 島田裕之在演說中,拿出醫學研究數據,證實做到「享受運動」、「與人群保持互動」、「注重營養攝取」這3點,就能有效延緩失智症、肌少症的發生,讓不健康餘命縮短。 另外,立法委員、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金管會證期局前局長王詠心、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嘉義縣縣長翁章梁、醫師作家李偉文、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也輪番上場,聊聊在中年後的熟齡人生,要面對的老後長照、健康、理財、心靈成長等課題。
閱讀更多
2021年10月06日
李易紓
40歲開始,身體骨骼肌的代謝平衡受影響,肌少症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肌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性肌肉疾病,由於身體骨骼肌的肌肉量快速減少,會讓生活功能上逐步退化。 肌少症的進展,和是否有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以及是否有安排充分的運動等面向息息相關。
閱讀更多
2021年08月04日
李易紓
有傳言說,瘦子比較容易得「肌少症」,也有一說是老人才是罹患肌少症的高危險群。究竟什麼是肌少症嗎?先來試試回答這5個問題。
閱讀更多
2021年05月28日
陳炯瑜醫師
大家好我是陳炯瑜醫師,在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女性常見的問題,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閱讀更多
2021年05月14日
Phil Page, Todd Ellenbecker
彈性阻力訓練的作用原理很簡單:隨著彈性阻力帶伸展程度的增加,阻力也會跟著增加。這個阻力會對肌肉產生漸進式的刺激,能夠強化肌力並有助於增加肌肉量。
閱讀更多
2021年04月28日
李易紓
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有位40多歲的女性,因為全身無力和體重減輕的症狀來就醫,經過詳細問診與檢查,發現她最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三餐不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就可能是肌少症造成症狀。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11日
李易紓
老化導致的生理功能退化,不僅會讓熟齡人士的身體活動量減少,也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成為肌少症的高危險群。營養師表示,年長的民眾或是體型過瘦,都可以透過「增肌餐」來增加肌肉,以熱量足、均衡吃和高蛋白為增肌的三大重點。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08日
劉燦宏、黃惠如、黃惠宇、李杰
暢銷書《慢老》作者黃惠如,結合深耕復健科領域30年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與營養學者黃惠宇、肌力與體能教練李杰,強強聯手,在新書《慢養功能肌力》中破除多數人一直以來對肌肉的迷思,告訴大家練肌肉不是為了外型看起來有線條而已,而是關係到生命長短,更關係到生命品質,並提供建立肌肉的運動、營養實際建議,幫助大家擊退肌少,強筋骨,少痠痛,慢老有活力。
閱讀更多
2021年03月02日
劉燦宏、黃惠如、黃惠宇、李杰
《慢老》作者黃惠如,結合深耕復健科領域30年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與營養學者黃惠宇、肌力與體能教練李杰,強強聯手,破除多數人一直以來對肌肉的迷思,練肌肉不是為了外型看起來有線條而已,關係到生命長短,更關係到生命品質,同時本書也提供建立肌肉的運動、營養實際建議。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23日
劉燦宏、黃惠如、黃惠宇、李杰
《慢老》作者黃惠如,結合深耕復健科領域30年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與營養學者黃惠宇、肌力與體能教練李杰,強強聯手,破除多數人一直以來對肌肉的迷思,練肌肉不是為了外型看起來有線條而已,關係到生命長短,更關係到生命品質,同時本書也提供建立肌肉的運動、營養實際建議。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18日
劉燦宏, 黃惠如, 黃惠宇, 李杰
增肌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蛋白質並非吃愈多愈好。聰明補充蛋白質,增肌才能事半功倍,運動前、中、後,怎麼吃最增肌?這篇一次告訴你。 編按:《慢老》作者黃惠如,結合深耕復健科領域30年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與營養學者黃惠宇、肌力與體能教練李杰,強強聯手,破除多數人一直以來對肌肉的迷思,練肌肉不是為了外型看起來有線條而已,關係到生命長短,更關係到生命品質,同時本書也提供建立肌肉的運動、營養實際建議。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03日
李易紓
熟齡民眾常因為鈣質攝取不足,加上運動量少、沒曬到足夠陽光而缺乏維生素D,導致骨質逐漸流失,一旦跌倒,骨折風險機率大增,甚至肌少症上身,不僅身體受限,更會增加照顧者的負擔。
閱讀更多
2021年02月01日
李易紓
隨著年紀增長,不少人有活動力變差、容易跌倒、關節加速退化這些困擾,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肌少症」。肌少症2016年開始,在被台灣當作一個疾病來看待,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隨著年紀加速萎縮,讓人無法好好控制身體、肌肉無法支持關節,導致關節磨損。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17日
李易紓
骨質疏鬆症又稱為無聲的殺手,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可能只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許多患者不以為意,僅把它當成正常老化現象,但單單只是不小心跌倒或是突然用力過猛,就可能因骨骼脆弱而造成骨折,而骨折引發的疼痛與行動限制,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8日
李易紓
不少熟齡人士,喜歡在天冷時,天天吃清粥小菜當一餐,卻沒有攝取足夠蛋白質,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肌肉量流失、肌力衰退,甚至罹患肌少症。 除了身體無力、精神疲倦,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外,嚴重還可能導致失能、死亡率提高。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郭柏良提醒,若要遠離肌少症,擁抱樂齡生活,需要注意日常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量。
閱讀更多
2020年12月01日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陳建志院長 創健 營養師
近兩三年全民夯健身,減脂不只飲食控制還要運動。最常聽到「增肌減脂」的口號,有民眾認為健身就能將多餘的脂肪轉換成肌肉,達成減脂的效果?聽起來好像很合理,所以大家就拼命到健身房重訓,創健營養師獨家直擊,帶各位破解迷思,正確享健康!
閱讀更多
2020年11月19日
李易紓
過去大家常認為,65歲以上的長者才會有行動力問題,在中年時不會特別留意,但事實上,40歲開始肌肉每10年會減少8%,身體開始出現痠痛、疲勞及無力感,常會有起床起身變得困難、走路步伐變小、提重物變得吃力等狀況,甚至變成肌少症。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19日
李易紓
50歲之後進入熟齡階段,身體開始出現痠痛、疲勞或是無力感,多數人只是當成工作太累或是正常老化,用貼布、護腰或是護膝產品就想解決,醫師說,其實這已經是陷入「行動力危機」的前兆,想要擁有健康的老後生活品質,得靠這兩招才能扭轉劣勢!
閱讀更多
2020年10月06日
NOW健康
知名演員洪雷8年前在戲劇中,一幕「爆橘拳」震驚全台,成為當時的熱搜話題。然而現實生活中,握力與死亡風險有密切關係,日本NHK節目「ガッテン!」(GETTEN)介紹了1個「久山研究」,在日本富岡縣久山町(福岡県久山町),1項59年間的調查發現,握力越低的住民,死亡率也就跟著提高。
閱讀更多
2020年09月28日
郭大維中醫師
每次回老家有沒有感覺爸爸、媽媽頭上的白髮好像又多了一點?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才開始感受到歲月在父母身上的痕跡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骨質疏鬆。
閱讀更多
2020年08月14日
成田美紀, 檢見崎聰美
所謂低營養,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未充分攝取維持健康身體所需的必要營養素,且特別容易缺乏熱量和蛋白質。低營養可分成熱量和蛋白質皆不足,以及只有蛋白質不足這兩種情況。略胖的外表下卻有低營養問題的人,就屬於後者。
閱讀更多
2020年08月03日
楊雅婷
有沒有發覺家中的長輩,毛巾擰不乾、瓶蓋轉不開、從椅子起身感到困難、爬十個台階感到吃力、甚至無法在綠燈換燈前,順利通過馬路,走到對街呢?
閱讀更多
2020年05月05日
林芷揚
患有肌少症的病人,日後也較容易跌倒、失能,一旦罹患內科或外科疾病,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和較高的嚴重度及死亡率。因此,正確認識肌少症,可說是高齡社會的一項重要議題。
閱讀更多
2020年04月15日
林芷揚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多數無明顯症狀,易被忽略,尤其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也容易有肌少症。大約在40歲後,肌肉流失也會逐漸增加。提醒民眾從日常飲食和運動加強保養,並定期追蹤骨質密度,提前預防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
閱讀更多
2020年04月02日
林靜芸
外子是心臟外科醫師,專長心臟瓣膜修補。開完刀,他習慣留在加護病房照護病人至狀況穩定。因此他下班回家的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數天之後。 作為他的太太,我知道手術是救命的事,也許自己也是外科醫師,了解手術難免有風險,每遇丈夫沒有回來的日子,我常忍不住胡思亂想,經常食不知味,睡夢中也擔驚受怕。
閱讀更多
2020年02月20日
太田博明
據說,當人處在太空的環境裡,老化的速度會比在地球上快十倍,因為太空是無重力的狀態。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17日
江坤俊
「坐超過30 分鐘就要起來走動」的這個說法,是有理論根據的,因為科學研究指出,如果你連續坐超過一個小時,體內消化脂肪的消化酶活性就會大幅下降,脂肪會開始累積,而且坐超過一個小時,胰島素作用的感受性會下降,就會產生所謂的胰島素阻抗,自然就會有罹患糖尿病的疑慮。
閱讀更多
2020年01月17日
江坤俊
大家都小看肌少症的問題,肌少症第一個影響的就是下肢行動受限,當你不能行走太遠或是只能躺著時,很快就會出現失能、憂鬱的現象,加上肌肉量少、基礎代謝率低,更容易患有三高和肥胖的問題。因此,我們發現肌少症跟心血管疾病、失智症非常有相關性。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25日
Donna營養師-陳怡錞
根據國健署統計,大約40%的老年人有營養不良的現象,當老年人營養狀態變差,可能造成肌肉流失、體力衰弱、免疫降低、骨質疏鬆…等問題,將會增加老年失能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19年12月02日
林芷揚
國人有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提醒,許多熟齡族群為了健康,偏好「粗茶淡飯」的飲食方式,運動也只有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但這樣做對於增加肌肉量與肌力,恐怕沒有幫助。
閱讀更多
2019年11月20日
林芷揚
陳小姐因長年下背痛、膝蓋無力、肌腱炎而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她是腰椎退化造成肌肉緊繃所致,建議她以運動治療儀訓練肌耐力。沒想到,最後不僅改善腰痛、強化膝關節,還練出緊實、均勻的身材線條,塑身成果讓她開心不已。
閱讀更多
2019年11月15日
林芷揚
研究指出,40歲之後,肌肉質量流失速度加快,肌力、肌耐力也跟著下降,當出現行動緩慢、吃力,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會影響一個人的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及死亡率。
閱讀更多
2019年11月04日
照護線上
肌少症太可怕!陳太太盯著電視螢幕追劇追得認真,因為聽到丈夫進門的聲音而打算從沙發起身,偏偏力不從心站不太穩,整個人又倒在沙發上,忍不住唉叫了一聲。
閱讀更多
2019年11月02日
林芷揚
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大腿肌肉力量,則是每十年下降10~15%,置之不理,很容易就變成肌少症。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23日
林芷揚
骨質疏鬆再加上肌力不足,容易跌倒骨折,小心面臨失能風險!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強肌力、促進骨骼生長,維持骨質密度,許自己一個健康、不臥床的第二人生。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21日
廣告企劃製作
陳婆婆已經罹患糖尿病多年,漸漸的慢性腎衰竭的問題也找上門,每一口吃進嘴裡的東西必須更加斤斤計較,最愛吃的滷豬腳不能再吃了,但樂天的她並不氣餒,運動飲食上認真聽從醫師的指示,每天早上準時六點到公園報到,和附近的鄰居婆婆們跳跳土風舞、健康操活動筋骨。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16日
林芷揚
不少中年、退休人士喜愛運動,但高達8成以散步、健走為主,對增加肌肉較無幫助。若因肌肉不足產生肌少症,恐出現年紀愈大愈不想動、走路無力、跌倒骨折、長期臥床的情況。除了正確飲食,別忘了進行阻抗型運動,對增加肌肉才會更有幫助!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8日
林芷揚
年近50歲的工程師許先生最近發現,爬樓梯時膝蓋會隱隱作痛,懷疑是不是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掛了骨科就醫,醫師診視結果表示,他並沒有關節炎,是因為長期久坐辦公室,沒有運動,造成肌肉虛弱、疼痛的「肌少症」。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3日
林芷揚
40歲起預防肌少症很重要!一旦肌少症找上門,連提菜籃、爬樓梯都會有困難,最終將臥床、坐輪椅,降低生活品質。遠離肌少症,高蛋白飲食、阻力運動缺一不可。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10日
施昇輝
若沒有在年輕時培養好的「肌力」,到老就很容易跌倒、受傷,甚至骨折。沒有活動自如的身體,就算體內器官非常健康,也是枉然。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7日
林芷揚
年紀漸長,體力衰退,經常沒做什麼就好累,甚至沒來由地心情低落嗎?小心,這可能不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是「衰弱」的表現,若不積極改善,恐引起肌少症、憂鬱症,甚至增加失能風險。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12日
華人健康網
俗話說:「保命防跌!」尤其對於老人來說,避免跌倒就要搶救肌肉流失、肌無力。否則一旦變成肌無力,除了造成步態不穩、行走緩慢、活動能力變差之外,就容易有跌倒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日常飲食中蛋白質吃得不夠多、不夠好,就可能會讓肌肉流失速度變快。國外網站《Prevention》特別整理了6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毛豆、優格、水煮蛋等,既方便又營養,非常適合作為餐間小點心食用。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11日
林芷揚
中年後肌肉不斷流失,當心罹患肌少症,增加跌倒、臥床的風險。平時應多補充蛋白質,並且規律運動,建議多做阻力訓練,包含重訓、深蹲、啞鈴等,增加肌力。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06日
郭依瑄
40歲後,不少男人的男性荷爾蒙明顯下降,容易出現:性慾降低、情緒不穩、心悸、疲勞等「男性更年期」症狀,長期輕忽可能間接引起肌少症和其他慢性病,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