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小野老師,是去年某個秋天午後,他受邀為《今周刊》幸福熟齡論壇發表一場演講。小野老師無愧為國民作家,從結束演講到走回休息室這短短路程,就被粉絲團團簇擁爭相簽名合照,我和副總編只能抱著新書企畫,隔著人潮踮腳遠眺他的身影,十公尺距離竟耗時十分鐘才拉近。
那次會面,我遞出的第一版新書企畫寫了這句話:「本書從零開始細說登山前的準備和觀念,讓初學者也能安心出發。」小野老師看了好久又想了好久,然後說可以寫,但關於走路這件事,他想談得更多一點。
聽說同一座山會有一百種走法,再熟悉不過的舊徑也可能偶然觸發新意。《走路.回家》的誕生過程,從很多面向而言也是如此:以題材而論,寫步道的書何其多,關於健行的指南資訊更是成山成海,我們該如何在多元紛陳的書籍史中另闢蹊徑?另一方面,以作者而論,已經完成一百餘部著作的小野老師,又還有什麼樣的故事想要分享給讀者呢?
這些思量與詰問,在後來幾次大綱調整和磨合中逐漸找到解答。
這本書不只敘述登山健行這件事,也不只要透過步道來介紹台灣的歷史文化、地理生態。這本書,是試圖透過「走路」來銜接作家的生命故事和內在思索,甚至是一段屬於個人自我療癒、流浪、救贖、自由及覺醒的過程。
在本書編輯過程中,除了自己手邊持續進行的編務,突如其來的三級警戒更攪亂了日常,連離家不遠的登山口忽然都形同異鄉。對著電腦螢幕焦頭爛額的日子,小野老師定期捎來的新文章成為最療癒的事。那些關於森林或海、關於老台北或客家伙房、關於山羌與石虎的故事,字字句句都傾盡情感張力,散發著野性卻浪漫的氣息。
例如他寫到命名的哲學,如果羅斯福路叫作木棉大道,敦化南路改名台灣欒樹之路,我們的的生活空間會不會更貼近大自然的呼吸?又例如他與女兒的玉山書簡,受傷的夥伴停在半路無法攻頂,反而看見了歸巢的帝雉,原來有些風景是留給走慢的人。
(忍不住想插入一則小花絮:後來小野老師才告訴我,其實寫作過程中他的筆電壞損,十萬餘字篇幅竟都是就著手機小螢幕一字一字敲出來!這樣的畫面光想像就感動到不行,簡直想緊急把書腰文案更換為:「一本用手機寫出來的壯闊巨作!」)
仔細想想,當這個瘋狂運轉的世界在大疫之下被迫戛然而止,我們也勢必得學會放慢生活節奏,慢得像一字一句斟酌推敲的作品;慢得像反覆重溫的閱讀經驗;慢得像走路。走路就是一種最溫柔的丈量,丈量我們與同行夥伴的相處時間;丈量這個城市、這座島國的悠遠歷史;也丈量內心思緒隨步伐而逐漸沉澱、逐漸安頓的過程。
書出版前夕,我們造訪了小野老師的工作室。談畢正事後,我問老師最近走了哪些步道,他露出有些孩子氣的笑容,說走了很多,多到這本書寫不下呢。
是的,這片土地如此豐盛美好,走不完也寫不盡。希望這本書能帶你起身而行,挑個晴朗涼爽的好日子,我們走路回家。
【台灣第一位】斜槓國民作家×新浪潮電影推手×社會革新實踐者×體制外教育家,多元視角開啟自然書寫新頁
【生涯第一本】小野潛心15年最深情力作,首次以自傳體書寫歷史文化、地理生態及個人生命,剖析島嶼百年故事,召喚流浪與自由之魂,追尋安頓、療癒與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