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5日
林芷揚
中年後肌肉逐漸流失,老年容易罹患肌少症,增加跌倒、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醒民眾從中年開始加強保養,平時應攝取足量的蛋白質,再配合運動,遠離肌少症威脅。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15日
郭依瑄
88歲的王伯伯以前能走公園三大圈,但後來因為腿部肌肉退化,短短3年內就退化到只能走一圈、樓梯爬4、5階就氣喘吁吁,生活上各種不方便,讓他決定到醫院就診。
閱讀更多
2019年02月15日
iHealth 政昇藥局
台灣65歲以上男性長者平均每5人就有一人罹患肌少症,女性長者則平均每6人就有1人,肌少症不但可能是老年失能的前奏,更無聲無息的侵襲年長者的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18年12月11日
NOW健康
越來越多民眾喜歡利用慢跑運動來強健體魄,但在運動過程中該如何正確補充熱量營養、蛋白質等等,成為眾人運動時關注的焦點,營養師建議,運動補充熱量營養、蛋白質等應該分為運動前、中、後等3階段飲食補給,在做中高度運動之前的1個小時應該補充300大卡營養熱量,預防肌肉受損、減少脂肪。
閱讀更多
2018年10月04日
邱璟綾
醫療科技進步加上人口老化,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伴隨而來的老人照護問題,成為你我都需要關心的課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張惠萍,同時也在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擔任營養師,她在第一線觀察到年長者營養攝取不均衡,是導致失能退化的原因之一。
閱讀更多
2018年08月24日
邱璟綾
你在什麼時候意識到「唉呀!原來我也有了年紀」呢?是走斑馬線突然感覺秒數不夠;還是覺得搭捷運難以保持平衡,特別容易跌倒;或是跟親友散步時,覺得走沒多久就腿痠無力?
閱讀更多
2018年05月23日
華人健康網
想鍛鍊肌力、提升新陳代謝,不是夢!肌力對骨骼健康、體能活力、新陳代謝和生活品質非常重要。透過王牌健身教練的指導,示範以訓練大肌肉群如背部、腹部、臀部與腿部為主,有助促進脂肪燃燒,防止肌肉量減少的徒手動作,例如做抬腿讓腹部緊實,或是做俄式轉體打造小蠻腰的鍛鍊,都很適合在家動一動。
閱讀更多
2018年04月03日
愛長照
肌少症初期,許多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握力下降的症狀,一般來說,如果飲食習慣沒有明顯改變,但體重卻減輕達5%,很可能就是肌少症的徵兆。
閱讀更多
2018年04月01日
愛長照
詹鼎正認為,老化當然是肌少症的重要原因,而許多老人家的營養攝取不足,也是造成肌少症惡化的重要因素;臺灣的老人普遍都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其主要的原因是「牙口不好」,咀嚼能力慢慢變差後,在咀嚼不易的情況下,老人家愈來愈不愛吃肉。
閱讀更多
2018年03月16日
華人健康網
「怎麼辦!我今天運動時發現膝蓋出現咖咖聲、難道我有關節炎?」上述情境是不少人曾有過的疑惑。究竟膝蓋活動時有怪聲,是否等於關節健康出問題?
閱讀更多
2018年02月09日
華人健康網
還在寄望養兒防老?養「肌」防老才是根本之道!不過,想要有效留住肌肉,不讓肌少症上身,究竟該怎麼做?研究發現,想要有效養肌,除了過去所知的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外,適度補充礦物質也相當重要。
閱讀更多
2017年11月13日
健康傳媒 - e 起 i 健康
減重為全民運動,不少婆婆媽媽也想減重,擁有苗條身材,不過,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醫師警告,高齡者千萬不要隨意減重,萬一減了肌肉量,儘管體重輕了,卻更不健康。
閱讀更多
2016年01月13日
健康醫療網
根據一項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5位就有1人有肌少症,主要是慢性病以及飲食不健康的族群;營養師建議,想要預防肌少症,飲食上應注重蛋白質攝取量,並應加強運動,訓練局部肌肉力量。
閱讀更多
2015年12月29日
健康醫療網
出現肌少症主要是因骨骼、肌肉功能和質量減少流失導致,長期下來恐會造成失能、跌倒等情況;台大醫院營養師朱玉琳指出,尤其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容易有骨骼、肌肉等流失問題,因此預防肌少症找上門最好方式就是從飲食和運動著手。
閱讀更多
2015年11月26日
丁彥伶口述/林瀛洲醫師
吳小姐常被朋友說走路特別慢,大家都要停下來等她,有一天她看到公車正要駛離,很久沒跑步的她趕快跑去追公車,沒想到跌了一跤、'手一撐竟然手腕骨折,就醫時醫師說她不但骨質密度較差,還有「肌少症」,提醒她如果不好好加強肌力,恐怕會退化得比較快!
閱讀更多
2015年10月23日
國泰綜合醫院
隨著年紀增長,許多生理功能逐漸下降,包括感覺、胃腸、泌尿、肌肉骨骼、神經、內分泌及心血管等系統。人體進行各種動作都需要肌肉的帶動,若肌肉流失過多,勢必會影響身體活動力,導致體力差、肌肉易疲勞等,若發生在老人身上,則容易增加跌倒風險,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近年來出現一項新名詞~「肌少症」即是指高齡族群肌肉流失的相關問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