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3日
韓柏檉
2008年初罹癌至今,將超過15個年頭,一路太太幼香陪伴支持與鼓勵,人生由黑白轉為彩色,但無常之路迎面襲擊而來,太太在2017年7月卻因癌症過世,這個痛、這個角色的轉換,誰懂? 健康養生、防癌抗癌,人人朗朗上口,市面上各種方法、招數比比皆是。在雙重的狠痛下,更明白了一些世間道理,養生、防癌、抗癌,所要做的事情幾乎一樣,差別在於是否多了一項「進醫院看醫生治療否?」回到家裡就是「自療」囉! 自我療癒,近年深深體悟,大道至簡,以道御術的精神與哲理,世間方法招數多如過江之鯽,但真正的精隨「道法自然,萬法唯心」,人有千百種體質,不同的方法各有其妙處,但也並非人人適用。
閱讀更多
2023年03月01日
李易紓整理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於周一(2/27)上午8點55分辭世,享耆壽97歲。1926年出生的辜寬敏,是台灣望族鹿港辜家成員,其台獨立場鮮明,已逝前海基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辜振甫是他同父異母的兄長。 台北榮總表示,辜寬敏是住院中過世,是否為肺腺癌等病況細節不便說明。 據研究統計,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類型。早期肺腺癌,常被形容為「靜悄悄」的癌症,多數肺腺癌患者,本身無抽菸習慣、不焚香拜拜,也沒有天天下廚,加上症狀與大部分肺疾病相似,而常被忽略,一旦診斷出來時,往往已是晚期。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特別提到,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肺癌已經蟬聯多年,男女癌症死亡第一名都是肺癌,不是抽菸才會罹患肺癌,二手菸、廚房油煙也都是成因,特別是「非抽菸」而罹患肺癌的比例逐漸攀升。 陳晉興說,「我們的肺就像冷氣機的濾網,冷氣機可以洗,我們的肺只有一個、要跟著到老,民眾要重視空汙對肺癌的影響,而且定期做肺癌篩檢,也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只有LDCT可以提早救命」。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24日
林暐鈞
大家只要聽到癌症,都聞之色變,而其實癌症就是一種自找的慢性發炎!那麼容易導致慢性發炎、進而演變成癌症的的食物有哪些呢?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在粉專中提及,加工肉品、高油脂、高糖類都是讓身體產生慢性發炎、罹患癌症的禍首,宜注意飲食均衡,避免癌細胞上身!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21日
NOW健康
瓦斯爐恐為室內空汙的主要來源之一,《環境科學與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1項研究指出,瓦斯關火後可能會釋放出致癌物「苯」,提醒民眾小心防範,國內毒物科專家則建議,在關掉瓦斯後,不要急著關抽油煙機,最好再開啟3至5分鐘。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8日
HEHO健康網
心臟就像人體的馬達,負責打出血液運送到全身,再把這些血液輸送回來,如果心臟這顆馬達開始沒力,血打不出去、收不回來,就會在下肢開始瘀積,讓兩隻腿變得腫腫的,再一路腫到上半身。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6日
NOW健康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向來是最多國人罹患的癌症。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日前因直腸癌過世,顯示各界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重視。不過大家或許知道吃下過多鹹鹹的香腸等醃漬物會增加腸癌風險,卻忘了「甜甜的」這個是最容易忽略的腸癌元凶!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5日
胡肇芳 整理
藝人唐玲2019年被診斷出罹患胃癌,她積極抗癌,經過8次化療原本情況良好,沒想到去年竟發現癌細胞轉移,已是第4期,她周五(2/3)接受訪問時透露,因為長期接受癌症治療,吃藥吃到肝功能都已經受損。她並表示,醫療費用超過2百萬,元宵節過後要去台大醫院接受人體實驗,「可以省一些醫藥費」。 醫師表示,早期胃癌因為腫瘤還小,症狀常常不明顯,一直到腫瘤愈長愈大,才會開始出現這些不適,或因腫瘤出血而有黑色大便,以及食慾減退及體重下降等症狀,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或有一些良性疾病,例如胃部發炎或胃潰瘍等表現時,應該尋求胃腸相關專科醫師釐清病因。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3日
照護線上
50多歲的王先生因為反覆發燒、走路會喘、骨頭疼痛而就醫,檢查發現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化學治療後,狀況比較穩定,但在準備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前,疾病便復發了。 「當時告知患者,可能要再做化學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醫師回憶,「但是因為之前做化學治療時,身體狀況很多,甚至還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所以患者非常不願意再做化學治療。」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3日
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黃駿逸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黃駿逸醫師:大家好,我是黃駿逸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B型肝炎患者產生肝癌後,他的B型肝炎要如何治療?
閱讀更多
2023年02月02日
郭美懿、胡肇芳
58歲名嘴蔡玉真驚傳健康亮紅燈!緊急住院手術後,周四(2/2)凌晨在臉書宣布將「永遠退出談話性節目」,成為「無膽之人」。原來她因長瘜肉開刀切除膽囊,並提起2008年離世的知名媒體人趙寧,就是因為晚期發現膽囊癌而過世。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30日
黃明惠 整理
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成為國內癌症發生率第1名,先前也有不少知名人士因罹患大腸癌離世。 喜歡聚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長期處於生活壓力大的狀態,沒有規律的運動等都會加速大腸癌發生的風險。台大醫師邱瀚模提醒,照完大腸鏡一定要問「3個問題」,否則等於白做了!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9日
HEHO健康網
台灣外食的選擇多元且便利,對於分秒必爭的上班族來說是一大福音,但是三餐在外大多以肉類為主,攝取蔬菜水果機會很少,有時甚至只喝手搖來果腹。長期累積下來的高脂肪及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是罹患大腸癌的溫床。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9日
HEHO健康網
桑椹可改善口乾、養肝明目、健髮防白髮、提神解勞、補血、補氣、助眠等作用,因此被譽為「21 世紀最佳保健水果」!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9日
HEHO健康網
癌症難以治療的原因之一就是腫瘤細胞會誘導周圍血管新生,邊壯大,邊轉移。因此,許多藥物的治療原理,都是透過抑制血管新生,希望抑制轉移或是甚至殺死癌細胞。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9日
HEHO健康網
許多人對茄子避之唯恐不及。台灣癌症基金會曾調查,發現茄子是國人討厭蔬菜第4名。 但其實紫色茄子,有很高的營養含量,富含許多其他蔬菜沒有的營養素,其中有百分之九十是水分,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降膽固醇,而紫色的外皮也含有抗自由基的多酚類化合物。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8日
Heho健康 馬鳳吟營養師
近幾年乳癌年齡層逐漸下降,最新十大癌症出爐,女性乳癌排名第四,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而女星朱芯儀罹患乳癌時更坦言腫瘤大的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已經凹陷進去,洗澡時要將側邊的皮膚掀開清洗,連乳房下緣都已經出現類似妊娠紋的紋路。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8日
Heho健康 陳筠臻 營養師
現代人飲食型態趨於精緻,造成營養素攝取失衡,可能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除了留意肺部與呼吸道的健康狀況外,養成良好飲食習對預防癌症發生至關重要,平常可透過 5 大營養素強化肺部,打好健康基礎!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8日
Heho健康 記者巫俊郡
在臺灣,罹患大腸癌的病患與死亡數每年都快速增加,現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僅能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病徵。大腸癌跟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以高達4%的速度增長,時時威脅著國民健康,而其中有4項令人注目的危險因子。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8日
Heho健康 記者黃慧玫
根據衛福部 109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20 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排名第7,在女性癌症死因上則排名第5,不可不慎。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因為在早期時幾乎無症狀,所以難以察覺,即使少數出現症狀,包括食慾不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背痛、血糖升高、體重下降、黃疸、脂肪便等,也容易與腸胃或背部問題混淆,而難以早期確診。 許多名人因胰臟癌過世,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資深名嘴劉駿耀、聯安創辦人李文雄、體育主播傅達仁、新北市國民黨議員唐慧琳等,令人不勝唏噓。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8日
郭美懿
台中67歲婦人在2個月內體重狂掉12公斤,因解黑便就醫,輾轉兩個月沒有改善,赴醫院檢查,才發現竟是罹患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且已轉移至腹膜達到四期程度。歷經化療、脾臟栓塞到手術,病患與醫療團隊拼了7個月,終於成功逆轉為二期,經過半年追蹤沒有復發跡象,讓醫生、病人與家屬更珍惜搶回來的生命。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每年超過1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根據統計,有高達6至9成的乳癌病人飽受癌因性疲憊所苦,甚至有人因為虛弱、沒有元氣,想放棄治療。癌因性疲憊可以透過運動、飲食等非藥物方法,以及藥物來改善,乳癌姊妹千萬不要被癌因性疲憊打敗。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6日
NOW健康
現年60歲的王先生(化名)曾因甲狀腺乳突癌接受局部切除、碘131治療。然而,某次定期追蹤卻發現腫瘤指數異常上升,確認為甲狀腺癌復發,便再次施以局部切除搭配碘131治療。不料不久後腫瘤指數仍持續上升,又再度復發……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16日
NOW健康
民視主播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媒體報導,她罹患乳癌,乳癌權威醫師表示,很可能罹患三陰性乳癌,治療較為棘手,如果晚期、轉移,則存活機率偏低。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06日
NOW健康
含糖飲料對健康有害已不是什麼大新聞了,但這癌症有什麼關聯呢?最近《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與預防雜誌》(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發表了1篇研究,發現經常食用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因某些癌症而死亡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06日
Heho健康 記者王芊淩
今周刊編按:肺癌在台灣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僅2021年就約有1萬名患者死於肺癌,《今周刊》早在2017年率先以封面故事報導「新國病肺癌」,當時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肺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陳晉興,就疾呼國民健康署應在既有的「四癌篩檢」外,另將國人死亡人數高居前二位的肺癌、肝癌篩檢納入。 經過5年奔走,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開辦第5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肺癌篩檢」,短短半年就揪出160個確診肺癌個案,新診斷的四期(末期)肺癌個案比例更從57.9%下降為109年度的50.1%,減少近8個百分點,對於四期存活率極低的肺癌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一大進步。
閱讀更多
2023年01月01日
胡肇芳整理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今年7月才對外說出老婆病情,淚曝40歲的妻子罹患卵巢癌4期,「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第1次手術時他親自站上手術台,碰到最難的決定,讓身為醫師的他感到很無力。 他在愛妻走後生活大小瑣事一肩扛下,近日王樂明在節目上透露,自己從來沒有夢到過老婆,思念的情緒依舊忍不住。 (原文刊載於2022/7/19,更新時間為2022/12/30)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29日
郭美懿
國健署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民國109年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再快轉1秒;至於10大癌症排行榜部分,「大腸癌」更是連續第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蟬聯「癌王」寶座。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疫情爆發3年降低民眾就醫意願,接受檢查的人也大幅降低,如今疫情緩解封,預估2023年大腸直腸癌病患恐海嘯般來襲!他呼籲民眾發現身體異樣就該就醫檢查,若及早發現,前3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23日
郭美懿整理
胡先生喜歡戶外運動,退休後常邀約友人到處爬山。3年多前突然發現尿裡有血絲,左後腰部隱隱有不適感,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起初以為是爬山太累,多喝一些水並吃了家裡自備的止痛藥,尿液中帶血和腰痛的情況就改善了;然而,2個月後類似的情形再度發生。這次胡先生到泌尿科門診就醫,經詳細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內有癌細胞,切片診斷為上泌尿道上皮癌。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18日
翁申霖 整理
過去曾是《聯合晚報》、《中時晚報》記者,後來踏入政治評論界,闖出一番名號的政治評論家陳立宏,2015年確診第四期腦癌,儘管醫生透過「開頭爐、摘腦瘤」想跟死神搶命,他卻仍在2017年不幸逝世,知名主持人鄭弘儀近日在《新聞挖挖哇》揭露陳立宏生前因一場場車禍,發現「異狀」到醫院檢查後才得知長腦瘤。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08日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我在台北開了一家宵夜場的海鮮餐廳,日夜顛倒,常需藉由香菸、檳榔提神,再加上長期睡眠品質不佳,不規律的作息,埋下罹癌的種子。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07日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我整整抖了兩天,不是因為酒精、咖啡的戒斷症狀,而是來自內心深處升起的恐懼,這是我剛發現鼻咽癌第四期時的心情。 「鼻咽癌四期,腫瘤已侵犯到大腦。」當下真的只有「傻眼」可以形容。 鼻咽癌從發現到治療的進程速度非常快,因為無法開刀,治療方式只能選擇放療加上化療,距離確診到開始療程,僅僅只有兩週的時間。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06日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我的人生沒有太多幸運,中獎的好事從來不會輪到我,卻在十二年間,確診了三次癌。 「不會是我啦!」菸酒檳榔長年在手,即使被牙醫警告口腔有纖維化的情況,也總是心存僥倖,依然故我。
閱讀更多
2022年12月05日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一次健康檢查發現乳房腫塊,因堅持回台灣參加姪子的婚禮而延後原本預計在美國的手術治療,等到再次回到美國,手術前檢查時,腫塊竟消失了! 後來,每半年的例行性檢查,都不見腫塊蹤影。 直到七年後的一次健康檢查,開啟了我的抗癌之路。短短的半年內,我罹患三個癌症。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15日
李易紓
日本導演大森一樹,以拍攝《哥吉拉》系列電影聞名,週二(11/15)傳出他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於11/12離世,享壽70歲。 日本媒體報導,大森一樹是在上周六上午11點28分,於兵庫縣西宮市的醫院離世,他的太太表示告別式只開放親友悼念,之後會再舉行追思會 大森一樹出生醫生世家,他高中立志當導演,是少數擁有醫師執照的導演與編劇。 大森一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就是《哥吉拉》系列電影,曾參與《哥吉拉vs碧奧蘭蒂》、《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哥吉拉vs摩斯拉》、《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等作品的女演員小高惠美,在推特悼念導演,她說沒有大森一樹就沒有三枝未希(哥吉拉電影中,具有超能力的少女)願他永留大家心中。 ------------ 無緣無故的發燒,千萬不要輕忽!有位54歲民眾連續發燒2天後,病況急轉直下,出現血尿甚至眼眶、鼻子出血險些送命。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認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急性血癌) 病患。 (原文刊載於2021/4/29,更新時間為2022/11/15)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15日
郭美懿整理
56歲的朱光恩醫師是國內腸胃病灶權威,曾隨前總統陳水扁出訪中南美友邦,赴帛琉駐點醫療。他笑稱自己從擔任住院醫師起就對腸胃專科感興趣,行醫20多年來看過9萬人次的大腸鏡,「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在他的臨床經驗中,發現運動員的腸道「最漂亮」,可見規律運動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10日
NOW健康
曾2度榮獲金馬獎影帝的資深影星楊群 (原名楊鵬舉)於10月24日不幸病逝於美國洛杉磯,死因為膀胱癌,享壽88歲。據悉,他罹癌1年多,但最近幾個月病情惡化,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雖積極就醫,仍回天乏術。楊群曾4度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演技備受肯定,他於1963年以《秦香蓮》走紅,也演出過《庭院深深》、《忍》等金馬獎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為《千王之王》的「北千手」。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03日
NOW健康
「疫情下,身為B肝患者的你,有持續做好定期追蹤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消化外科李祥麟主任表示,根據臨床觀察,許多B肝患者因無明顯不適症狀,又擔心染疫風險,便自行延後治療或追蹤,進而影響疾病控制。 50歲的王先生(化名)是李祥麟主任的患者之一,本身為B肝帶原者的他,因工作忙碌加上疫情影響,便沒有定期回醫院追蹤。再次檢查時,確診為肝癌晚期,肝臟有一顆大腫瘤且侵犯到血管,已不適合進行肝癌切除手術。
閱讀更多
2022年11月01日
黃明惠
一名19歲女大生眼睛出現類似飛蚊症的症狀,求助醫生檢查竟是乳癌轉移到腦部,導致顱內壓升高影響視力,她積極抗癌半年,最後仍過世。 醫師呼籲,若自己突然發現有飛蚊症,或是症狀加劇,都應儘速就醫,而一般飛蚊症都是因眼睛退化或過度使用3C產品導致,極少數因為癌症引起,這起案例堪稱罕見。 醫師指出,國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為45至69歲,這名女大生才19歲,非常年輕,而乳癌續發腦部轉移的比率約為15至25%, 5年存活率只有28%。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30日
張振榕, 林莘妮
門診時,因應病情需要的時候,我會建議病人照胃鏡,但是對於照胃鏡的恐懼,時常會在病人做與不做的猶豫掙扎之間顯露無遺。「上次做胃鏡好不舒服,以後都不想做了!」、「隔壁陳媽媽說做胃鏡很可怕……」、「除了照胃鏡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了嗎?」(口氣通常很絕望)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21日
黃明惠整理
以電影《叱吒風雲》榮獲第58屆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獎,知名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近年飽受大腸癌折磨。昨(10/20)日他在臉書發出告別文,說自己「現在不辛苦了」,其工作夥伴也證實他已離世。 朱科豐2018年在中國拍戲時,每天都出現腹痛狀況,甚至出現血便,返台檢查後確診罹患大腸癌4期,化療4年仍不敵病魔。 大腸癌在台灣是前3大最常發生的癌症,民眾若出現4徵兆,包括大便習慣改變、血便、貧血症狀與腹脹等,就應盡快就醫。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17日
NOW健康
76歲何先生有黑便、血便,容易疲勞、虛弱、胃口不佳、腹脹、噁心等症狀,中間只服用成藥,身體不舒服仍忍了3個多月,才至診所就醫。醫師覺得不對勁,轉診至大型醫院,接受電腦斷層、腸胃鏡、切片等檢查,確診為「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15日
中時新聞網 記者陳駿碩
不菸不酒也沒有家族病史,癌症究竟為何找上門?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分享病例,一名女患者一直不解自己為何會罹患食道癌,後來才發現,原來她和多數亞洲人一樣,「喜歡喝熱的東西」,甚至追求燙口的程度,「她覺得可以殺菌,腸胃道比較舒服」。
閱讀更多
2022年10月07日
中時新聞網 楊雅婷
現代人講求吃得健康、養生,會將蔬果打成汁方便補充營養,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曾遇過一名病患,每天早上打葡萄蔬果汁,連續喝2個月,三酸甘油脂竟飆到200多,較正常值上限150,高出很多;劉怡里說,因為葡萄的糖濃度很高且容易吸收,長期食用不只造成肥胖,血糖也會快速飆升,還增加罹患糖尿病、胰臟癌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2年09月28日
翁申霖
吃進身體內的東西一定要謹慎小心,以免「病從口入」!一對夫妻因工作勞累,經常燉煮排骨湯來補身體,不料卻因加了不適當的食材,導致越補越慘,開始出現臉色變差、腹瀉、噁心等症狀後,就醫才檢查出雙雙罹患了肝癌,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有哪些地雷一定要特別注意?
閱讀更多
2022年09月24日
黃明惠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幾顆痣,小小的痣其實暗藏身體健康的警訊。如果皮膚突然冒出一顆痣,需不需要就醫呢?
閱讀更多
2022年09月23日
郭美懿整理
癌症連續40年為台灣10大死因之首,光是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就超過5.1萬人,占總死亡人數28%。有鑑於台灣癌症醫療環境與資源需要投注更多能量,北醫於2013年成立台北癌症中心,歷經3年籌備,規劃一棟地下4層、地上7層、總樓地板面積約3500坪,結合癌症醫療及研究的綜合型大樓,於9月23日揭牌啟用。
閱讀更多
2022年09月22日
陳志銜醫師
近期罹癌憾事頻傳,而「大腸癌」更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都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且在所有的癌症裡,發生率和死亡率分別在第 2 位和第 3 位,因此重視大腸癌相關資訊可以說是刻不容緩。
閱讀更多
2022年09月20日
中時新聞網 林毅
米食是亞洲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台灣、日本所生產的稻米更是出名,但就有網友疑惑,表示自家平常用的米明明都不差,為何不論怎麼比,都覺得海產店的白飯要美味許多,詢問有沒有訣竅,文章曝光釣出許多內行人解密,指出煮飯時加點油、鹽巴或檸檬汁會美味不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