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照出瘜肉不理它,8年後竟大腸癌4期!他不捨愛妻落淚拼下去,戰勝腫瘤轉移夢魘

大腸鏡照出瘜肉不理它,8年後竟大腸癌4期!他不捨愛妻落淚拼下去,戰勝腫瘤轉移夢魘

國健署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民國109年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再快轉1秒;至於10大癌症排行榜部分,「大腸癌」更是連續第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蟬聯「癌王」寶座。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疫情爆發3年降低民眾就醫意願,接受檢查的人也大幅降低,如今疫情緩解封,預估2023年大腸直腸癌病患恐海嘯般來襲!他呼籲民眾發現身體異樣就該就醫檢查,若及早發現,前3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

 

60歲的李先生在12年前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瘜肉,雖然知道是高風險族群,卻因檢查的不適感而中斷追蹤。直到2018年3月,他發現自己排便習慣改變,時常感覺「裡急後重」,才上完廁所不久又想要蹲馬桶,某次看到糞便上有血絲,立即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4期。

 

醫師在當下就發現李先生結腸上有4公分的腫瘤,轉診到臺北榮總進一步檢查時,又發現肝臟上有3顆轉移腫瘤,「可以說像滿天星!」為他醫治的北榮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如此形容。

 

剛開始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病情沒有惡化,但也沒有好轉,與病人溝通後決定將可用化療與標靶藥物全部用上,腫瘤竟然縮小10%,經評估能以手術移除,術後癌細胞已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下獲得穩定控制,4年多來也沒有復發跡象,成功戰勝大腸直腸癌!

 

 ▲左起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宏鑫、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楊純豪理事長、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第4期腸癌病友李先生。(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

 

李先生回憶說,得知病情的當下他大受衝擊,內心滿是震驚與懼怕,不過看見身旁愛妻難過落淚,他決定收拾情緒,為心愛的家人冷靜面對,積極投入療程。

 

經歷生命重大關口後,他以過來人身份呼籲,不要害怕任何疑似病症,勇敢接受檢查、面對疾病,癌症治療已不再像過往令人懼怕,只要積極治療,肯定會迎來生命曙光。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教授表示,過去3年民眾因疫情減少出入醫院頻率,甚至身體出現異樣也不願就醫檢查。據2016至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4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呈現上升趨勢,但2020年疫情爆發後,數字卻呈現下滑,推斷與篩檢人數減少有關,預計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後,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恐在2023年出現爆炸式成長。

 

他也提醒,如果發現身體異狀,例如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八大常見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一期,嚴重者甚至恐為第四期。

 

 

其實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不論治癒率與存活期都持續顯著提升,病患如果能及早發現,前3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腸癌,能以手術治療都能有很高的治癒率。

 

哪怕是無法手術,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仍可達到約3年(35.97個月),相較未使用標靶藥物高出7.5倍。像是前述的李先生雖然確診第4期大腸癌時已發現腫瘤轉移,但在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最終還是有機會切除腫瘤。

 

黃聖捷醫師解釋,醫師面對第4期病患時,首先會考慮以開刀為第一目標,如果患者病況不允許,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

 

 

他說,化療與標靶藥物的功效在於抑制腫瘤向外擴張,最好是能夠讓腫瘤縮小,而在血液與淋巴游離的癌細胞,也能靠著化療與標靶藥物清除,如果病患對標靶藥物反應良好,能夠一線接著一線接力治療,存活期便能在藥物協助下有效拉長。

 

黃聖捷醫師指出,許多大腸直腸癌第4期病患,在選擇標靶藥物時,會不斷探討不同藥物對於腫瘤的效力。但根據統計分析,在第一線無論是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或「抗表皮生長因子」兩類標靶藥物,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因此患者於治療時如有費用考量,可選擇健保給付藥物以減輕治療負擔。

 

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能及早發現,第1期病患在手術治療下,治癒率能達95%以上,建議符合資格者規律師檢。而高風險族群如具有家族病史、曾經發現大腸瘜肉、曾經潰瘍型大腸發炎者,則最好能提前規律接受大腸鏡檢查。

 

腸癌怎麼篩?一表讓你懂!

一般民眾

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陽性者建議應進行大腸鏡檢查

具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後每5年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癌患者之民眾

建議20至25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臨床診斷疑似或經基因檢查確診為
腺瘤性瘜肉症候群之患者

建議10至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