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
林暐鈞
探討高齡社會善生、善終與 靈性關懷 之需求!蓮花基金會30周年,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 靈性關懷 國際研討會,於下午場邀請正向人成長中心陳登福願景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彭仁奎醫師、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陳炳仁醫師、臨床佛教宗教師總督導普安法師蒞臨演講,期盼與眾人一同邁向熟齡的幸福未來。
閱讀更多
2024-09-09
郭美懿
想像中,出家人的修行不沾凡塵,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顧問釋普安卻「入世」得很。安寧病房的工作,讓她經常需要握著臨終病人的手,或試圖平靜面對至親即將離世而歇斯底里的家屬。她照顧的也不只是佛道教徒,更多是其他信仰或無神論者,甚至打破戒律,陪著病人一起翻聖經、唱詩歌。18年來她如同擺渡人,為上萬名病患送行,有市值逾百億的企業總經理、不識字的童養媳阿嬤、也有大半輩子關在監獄裡的黑道流氓,甚至是出生僅48天的新生兒。她說,來到臨床後,對「苦難眾生」4個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安寧病房,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閱讀更多
2024-08-29
郭美懿
源自日本的終活,意指「為了人生終點而進行的準備活動」,目的在於對人生最後一哩路預作準備,消解了對死亡的不安,讓人不留遺憾與負擔的告別。這包括整理財務狀況、預立遺囑、預做醫療決定、老後斷捨離、身後事的安排等等,但終活需要做的只有這些嗎?
閱讀更多
2024-08-28
郭美懿
據健保署統計,台灣2022年使用安寧療護服務者已達6萬7千多人,癌症病人過世前一年接受過各種形式的安寧療護者,比例也超過61%。安寧病人身體的病痛,能透過先進醫療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但身心靈性的困頓,該從何處得到撫慰?所謂「 靈性關懷 照顧」,便是由此應運而生。一般以為「 靈性關懷 」與宗教信仰相關,事實上它更著重引導末期病人找到生命價值與意義、圓滿心願,學習因應即將發生的事。「目的就是生死兩相安,讓離開的人放鬆、沒有遺憾地往前走,而活著的人可以帶著祝福、思念,走他該走的人生。」
閱讀更多
2024-08-02
林暐鈞
「願更多人知道臨終 靈性關懷 ,好好與家人走往生命最後一哩路,也撫慰留下來的我們。」擁有護理師、心理師與 靈性關懷 員等多重身份的李昭慧,13歲歷經父喪,60後遭遇二哥中風昏迷、大哥猝死,去年則送走老母。生離死別未曾令她膽怯,反倒生出智慧,今年70歲的她與子女暢談生死、安排身後事,「我50歲就開始準備和世界道別,也陪伴他人學習好好告別。」
閱讀更多
2022-09-23
郭美懿整理
癌症連續40年為台灣10大死因之首,光是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就超過5.1萬人,占總死亡人數28%。有鑑於台灣癌症醫療環境與資源需要投注更多能量,北醫於2013年成立台北癌症中心,歷經3年籌備,規劃一棟地下4層、地上7層、總樓地板面積約3500坪,結合癌症醫療及研究的綜合型大樓,於9月23日揭牌啟用。
閱讀更多
2022-08-19
呂佩芬
編按:資深藝人余天39歲女兒余苑綺因大腸癌擴散,昨(8/18)日傳出病情不樂觀,余天一家人也急奔醫院探視。問及余苑綺病情,余天哽咽說:「她用比的(手勢)叫我讓她走,我怎麼捨得,我怎麼可能讓她走,我說不可以,怎麼可以這麼殘忍!」隨即崩潰痛哭。許多人面對親人走到人生最後一刻,往往難以放手,甚至拼命用維生機器來延續患者生病,卻無法讓病痛痊癒。在台灣,死亡一直都是避諱的議題,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陳榮基醫師說,協助親人很安詳走完人生最後這一段路,才是能給的最好祝福。(原文刊載於2022/3/3 ,更新時間為2022/8/19)
閱讀更多
2021-10-27
林暐鈞
死亡,是人生一部份,它不意味結束,而是往新階段的開始。在這最後一哩路,需要人陪,好好說話、好好放下,好好走。尤其,愛不會消失,因為縱使人會因為身體而死,但愛不會,愛沒有身體所以不會死。
閱讀更多
2021-10-06
劉小云
「哪有人可以面對死亡不害怕慌亂的?」安寧志工W,看完陳坤厚製片、陳志漢導演的紀錄片《回眸》首映會後,問了大悲學苑的德嘉法師。
閱讀更多
2021-04-20
張志偉醫師、莊永毓醫師
方先生在2年前診斷出肺癌,到了和信醫院治療後情況穩定下來。可是半年前開始經常出現腰酸背痛,喘咳症狀加劇,檢查後發現,另一側的肺部有轉移的腫瘤,脊椎骨也有多處轉移。醫師趕緊給予新的藥物治療,可是這次腫瘤似乎特別頑固,對新藥反應不佳。隨著病情惡化,不僅喘咳的症狀加劇,疼痛也變得更厲害。3個月前因喘得厲害再度住院,發現腫瘤不僅未縮小,又有新腫瘤,而且骨轉移的情形也更嚴重了,因此不得不召開家庭會議,說明病情與討論未來治療計畫。
閱讀更多
1/ 2
第 1頁,共 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