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總怨「命不好」,兒女氣到過年不回家!心理師:別為父母情緒攬責任「快樂不快樂只能自己決定」

老媽總怨「命不好」,兒女氣到過年不回家!心理師:別為父母情緒攬責任「快樂不快樂只能自己決定」

接受自己做不到讓父母快樂這個現實,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想負責也負不起。快樂不快樂那是當事人才能決定,就如,你沒有辦法替他們吃飯、睡覺。聽到他們怨嘆不用急著攬責任,而是將界線弄清楚,放棄承歡必有回應的期待,回到成人之間的互動,反而不為難彼此。

 

「我媽開口閉口就是說自己命不好,什麼事情都可以嫌棄到一無是處,我哥嫂被她氣到乾脆連過年都不回家。其實我也不想理,但我俗辣做不到。到底要怎麼和這樣的人相處?」一位朋友這樣問。

 

聽到朋友這段話的時候,腦中不禁響起蔡秋鳳濃濃的鼻腔唱著《金包銀》:

 

別人的性命 是框金又包銀

阮的性命毋值錢

別人啊若開嘴 是金言玉語

阮若是加講話 馬上就出代誌

 

抱怨自己命不好和無法好好說話,簡直是包套組合一併問世。無法好好說話的當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那張嘴是造成生活不順的大功臣。

 

你的不快樂,是我無法改變的過去

 

當事人沒有意識自己的責任,將人生所有問題都推給命運。

 

我賺不到錢,是因為命不好。

我沒有朋友,是因為命不好。

我健康不佳,是因為命不好。

 

如果朋友這樣說,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對方的盲點,知道對方只想抱怨沒有要改變,也知道對方不是沒有選擇。但當說話的人是自己的父母時,心情感受則完全不同。當父母在說命不好時,當子女的很容易自動對號入座,覺得自己被指責,怪罪自己無力讓他們幸福快樂。

 

 

問題是,父母所提的不快樂事蹟,往往是為人子女無法改變的過去。例如,朋友她的媽媽已經70幾歲,不時罵過去公公霸道蠻橫,她沒得坐月子要煮一大家子的飯,生5個小孩一付豬肝都沒有。而現在,明明家裡經濟過得去,媽媽說別人都到處玩,只有她要顧厝內。朋友喊冤,她要帶媽媽出國玩,都被以「我沒那麼好命」嚴厲拒絕。

 

面對就是要緊緊抓著「我命不好」的父母,做子女的不免會想:

 

「難道我做的這些都不算什麼嗎?」

「我對你的付出沒有一點作用嗎?」

「我的存在不能對你有一些意義嗎?」

 

身為子女的價值以及心意被輕易推翻了,如果再加上父母動輒批評自己,難怪會讓子女這麼火大又難過。

 

掌握3原則,跟爸媽好好溝通

 

面對這樣的情境,當子女的相處時可以掌握住的原則:

 

1、承認自己無法讓人快樂的事實

 

父母在抱怨時,說的是自己的感受,而感受是主觀的,同樣一件事情各自感受差異可能天南地北。例如,一樣是安排媽媽去健康檢查,有人得到的回應是,大讚子女貼心孝意,但也有人抱怨沒事為什麼要詛咒她。

 

先接受自己做不到讓父母快樂這個現實,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想負責也負不起。快樂不快樂那是當事人才能決定,就如,你沒有辦法替他們吃飯、睡覺。聽到他們怨嘆不用急著攬責任,而是將界線弄清楚,放棄承歡必有回應的期待,回到成人之間的互動,反而不為難彼此。

 

 

延伸閱讀:

除夕圍爐比上班累、她要兒「自理」,媳竟上網公審「婆婆是年獸」!明明一番好意,為何還被誤解?

 

2、放棄改變對方的認知

 

當父母在批評抱怨時,不用認真想要扳回她扭曲的認知,你愈想用事實去說服她,她愈覺得你沒有和她站在一起。所以,在這裡認真就輸了,對彼此的溝通沒有幫助。

 

同理抱怨者的心情,而不是事實的是非對錯,例如前面提到的蠻橫公公帶來的委屈,不要跟她說「都是過去的事,人都死幾十年了抱怨也沒用」,這只會讓她覺得更委屈,同理她「能度過這樣的時期,真是不容易」。

 

有時,當話題對立時,試著轉移話題,專注在正面互動,必要時雞同鴨講也沒關係。

 

3、深入了解,語言下的意圖

 

一開口就抱怨,無處不嫌棄的父母,成因以及意圖有可能是:

 

習慣性的行為,許多老一輩過去就是在被批評的環境下長大,延襲一樣的態度及觀念,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都可能是傷害;想要掌控關係主導權,讓對方聽從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或者因自卑,害怕被看輕而產生的防衛行為,目的在能夠被重視、被在乎。

 

了解父母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投其所好對症下藥,例如,如果是自卑,那就多多給予鼓勵與肯定。

 

掌握這些大原則之後,通常能夠鬆動親子之間共處的不快,如果真的真的無法相處,減少互動時間,藉此降低緊張,避免衝突也是一途。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