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綜合醫院社區醫學部管理師/廖育嬋
國泰綜合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莊海華
隨著現代工作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久坐已成為無法避免的習慣,尤其對辦公室族群而言更是如此。然而,長時間久坐不僅會帶來身體不適,還可能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如何在兼顧工作效率的同時,輕鬆增加活動量,成為多數人關注的健康議題。
事實上,久坐族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活動量,例如進行伸展運動、利用短暫休息站起來走動,或嘗試簡單的辦公室運動。這些小改變不需大幅調整生活方式,還能有效改善健康,減少久坐的負面影響。
根據國民健康署於106年進行的「台灣成年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型態調查」顯示,有46.1%的成年人無法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週建議的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量,而工作及生活壓力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時,教育部體育署於112年的調查也指出,「工作太累」、「缺乏動力」及「工作時間不足」等原因,常讓國人對運動望而卻步。
靜態生活的隱性威脅
「不動」似乎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無論是久坐於辦公桌前,還是長時間滑手機或觀看螢幕。然而,長期缺乏活動雖然不會立刻表現出明顯的病徵,卻會逐漸侵蝕健康,成為慢性疾病的隱形殺手。
身體活動不足可能引發以下健康問題:
1. 肥胖:運動不足降低基礎代謝率,導致脂肪囤積,進而造成肥胖。
2. 心血管疾病:缺乏運動會增加心臟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風險,而適當的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維持心血管健康。
3. 糖尿病:缺少運動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適量運動則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
4. 骨骼與肌肉退化:活動不足可能導致肌肉萎縮與骨質密度下降,增加骨質疏鬆與跌倒的風險,進而影響日常活動能力。
5. 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表明,適當運動可舒緩壓力、提升情緒與增強自信;反之,運動不足則可能加劇焦慮與抑鬱。
為了避免這些健康風險,建議每天安排適量的活動,例如步行、慢跑或游泳,不僅能有效減少慢性病風險,還能提升生活品質。
身體活動、久坐與慢性病的關聯
研究顯示,靜態行為的增加與身體活動的減少,與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久坐不僅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及部分癌症的風險,也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增加活動量是預防疾病、改善身心健康的重要策略。透過了解身體活動、久坐與慢性病的關聯,我們可以採取主動措施來降低健康風險。
簡單調整,提升健康
保持健康並不一定需要大幅度的生活改變或大量的時間投入。實際上,透過一些日常小習慣的調整,就能逐步提升身體與心理健康,實現生活品質的平衡。以下是幾項可行的動態生活策略:
1. 設立每日步數目標:例如8000至10000步,並透過手機或穿戴裝置追蹤進度,激勵自己保持活躍。
2. 定時活動提醒:每30至60分鐘起身活動,如伸展、散步或深蹲,減少久坐對健康的影響。
3. 通勤結合運動: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或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提前一站下車,增加步行時間。
4. 多樣化工作姿勢:使用站立式書桌,結合坐立與站立的姿勢,避免長時間靜態工作。
5. 抓住日常運動機會:例如選擇走樓梯、打電話時走動,或在家務中加入較高強度的動作。
6. 規劃運動時間:每週至少安排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搭配肌肉訓練以增強力量與柔韌性。
7. 參與團體活動:加入健身班、登山或舞蹈等團體運動,增加趣味性並提升持續動力。
8. 娛樂結合運動:選擇如遠足、騎行或踢球等活動,將運動融入日常娛樂中。
9. 備小型健身工具:利用跳繩、啞鈴或拉力帶,隨時進行簡單訓練,提升活動量。
10. 與家人共同運動:計劃全家戶外活動,如散步、野餐或騎車,增進健康的同時也促進家庭互動。
透過這些簡單實踐,可以輕鬆將動態生活融入日常,提升身體活力,減少靜態生活帶來的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