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黃勝堅
錢大元看著手上這張依民國100年1月26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新修規定,錢家祖孫已成年的人,三代十八個人共同簽署的「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心中百感交集。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28日
黃勝堅
「急重創傷的病人家屬,和癌末的病人家屬,我們一樣談安寧療護、談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但困難度要高過許多,因為意外來得太突然,家屬一時間大多無法相信、不肯面對,投射到醫療團隊的壓力,對醫護人員來說,是超級EQ大考驗。」科主任的話,小周醫師此時回想起來,還真不無道理。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26日
林芷揚
中廣流行網26日舉辦公益講座「傳承財富傳遞愛」,由「理財生活通」節目主持人夏韻芬主持,邀請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蘇家宏,在活動中指導聽眾如何寫遺囑。在律師團的見證下,最後共有146位民眾現場完成遺囑,將滿滿的愛傳遞給子女和家人! 夏韻芬也公開分享她親筆寫下的遺囑,其中不只有財產分配,更有對兒子無盡的愛,現場聽眾為之動容!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24日
島田裕巳
編按:一直以來,喪葬費用算是不小的經濟負擔。據統計,在台灣大約需要30萬或者更多……隨著台灣人對「身後事」的態度轉趨開放,台北市政府統計,民國103年起,參加環保葬人數漸增,樹葬最多、當人生的終點到來,讓一切「歸零」,也是葬儀方式的另一種選擇。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13日
林芷揚
時光回到2014年,德國媳婦吳品瑜隨著在世界各地派駐的丈夫,舉家剛移居到吉隆坡。那是個百花齊放的春日,夫妻倆卻在視訊的電腦螢幕前,收到獨居的德國婆婆罹患膀胱癌的消息─醫生判斷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已經沒有積極治療的必要。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12日
林芷揚
93歲王爺爺罹患失智症10多年,已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終日臥床,不太認得人,對話混亂,生活起居皆需外籍看護24小時照顧。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09日
大師兄
明明是對家人的愛,卻變成一場人倫悲劇?我們的文化很習慣用「我都是為你好」、「我沒有惡意」來合理化情緒勒索...。這是血淋淋的日子,他父親因長期對家人情緒勒索,所有人都不堪其擾,不想再受情緒勒索而斷然決定分居。多年後,父親孤獨成疾,在外過世超過一周,變成腐屍完全沒有任何人察覺。看似家庭常有的小事,卻變成深仇大恨人倫悲劇。 他父親原來是志願役,退伍之後回到家裡,可能是不適應,就把軍隊那一套帶回家。原本爸爸對他們來說是家裡的支柱、穿著軍服的大英雄,但是退休之後,在家裡卻是不斷以命令的方式指揮大家,出門要被查勤,回家時間若跟報備的不一樣會被鎖在門外,自此後沒有正常的生活,整日on call,家人都困擾不堪...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09日
大師兄
「孝順」是東亞儒家文化裡相當重要的觀念,孝順父母長輩、祭拜祖先,一直都被視為社會上的重要美德。然而,二兒子卻對這般孝順感到喘不過氣,他說這根本是被框架著的孝順,不是心甘情願的祭拜祖先。老爸生前說他們最像,也最疼他。但他在父親病臥最需要照顧的時候,因為太過難過而沒有去看他,因為平常愛吃肉的父親,卻只能插著鼻胃管痛苦著。 父親死後,他為父親抱不平,不協同出席他的告別式以示抗議...「老爸生前愛吃肉卻給他拜素的、不拜菸拜酒!難道拜刻名字的木頭會比真心想念他有用嗎?」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08日
小虎文
「不請外籍看護、堅持獨立自理,他們健康變老、尊嚴變老,全家幸福愉快!」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毓秀還不只一次說,「這樣的高齡照護,不只健康快樂,是真的還很省錢。」 在2019年第三屆幸福熟齡論壇中,劉毓秀先分享自己與弟妹、父母共同創造的「幸福晚年」,翻轉民眾對「照護就是辛苦」的刻板印象,原來幸福關係,可以透過家庭一代代複製與流傳。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07日
林芷揚
「人生最後階段,輕盈地下車,而不必拖著沉重的行李」,知名作家張曼娟在簽下預立醫療決定後,由衷說出她愉悅的心情。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03日
大師兄
中年人木然地看著老闆,說:「擔當?我照顧她十多年了,你告訴我我沒擔當?我老婆照顧她照顧到跑掉了,你跟我說我沒擔當?因為照顧這幾年存不到錢,常常還要跑醫院,你跟我說擔當?」隔天,他接到一模一樣的電話、一模一樣的地址,但是過去的時候,接體車已經有屍體收了......
閱讀更多
2019年10月01日
許禮安
安寧療護其實是要陪伴末期病人和家屬「帶病生活」!病人只不過是帶著嚴重的疾病,甚至直到末期與臨終,他們都仍想要繼續過生活、繼續活下去。臨終關懷與「幽谷伴行」,不是將我們想要的「善終」和各種標準強加到末期病人身上,而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因此,陪伴他們「帶病生活」才是安寧療護真正的目標。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7日
許禮安
七月中旬的週日,我在台南市立醫院演講,開場前接到許伯伯的兒子打手機給我,語帶哽咽地說:「爸爸他已經在前一天晚上在家安詳死亡。媽媽要我通知許醫師,並且記得向許醫師道謝!」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7日
大師兄
你好,我是殯儀館的接體員。 許多人都以為在殯儀館工作會遇到很多靈異事件,老實說並不多,倒是因為常常接觸屍體,看多了死亡面前所展露的人性,讓我對「人類」這種生物,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6日
柯文哲
編按:柯醫師曾說過,社會只教人們如何當醫生,卻沒有說過如何醫死;如同身而為人的我們,只告訴我們生命怎麼出生,卻缺乏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生死議題總是被我們拋在腦後,卻是你我遲早會碰到的問題。本文透過4個不同面向的例子,除了給予醫師們省思之外,更提醒我們,當病人已死,因為財產等各種問題,無法善終,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或躺在病床上的是你,你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6日
柯文哲
這樣的病人躺在醫院裡,一時不會死,但恐怕也無法活命,可是他頭腦意識清楚,能幫他把葉克膜關機嗎?於是醫生開始天人交戰、內心掙扎。這種狀況不只對病人和家屬來說是種痛苦,也深深折磨醫護的心靈。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6日
柯文哲
醫生固然有治療病人成功的喜悅,也常常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醫生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厲害......當勝利投手容易,當敗戰投手很痛苦。你願意承擔嗎?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4日
楊育正、楊惠君
當你們不再看見我的時候, 孩子,我卻從不曾離去。 早晨,陽光照進你的門窗, 你是否感到溫暖? 孩子,我就在你的身旁。 日落時,微風拂過樹梢, 在沙沙作響的枝葉聲中, 孩子,你可聽到風中夾雜著我的言語? 夜深時刻,當清涼的月光從門縫滲入, 那時我正躡手躡腳, 深情的凝視著你, 我的孩子, 縱然你從此不再看見我, 我卻從來不曾離去。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4日
楊育正、楊惠君
編按:他在40歲時就坦然面對生死,留下深富情感的遺書,只願留給家人最後一絲溫柔。是什麼樣的心情,讓他認為,以癌症離世,是一種絕佳的恩賜?他甚至深情款款地說:癌症,讓我擁有不留遺憾的祝福,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醒來,我真的沒有遺憾…。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4日
楊育正、楊惠君
二○○○年的夏天,我帶著即將完成國家衛生院婦癌專科醫師訓練的六個學員,到美國參加美國婦癌學會,順道拜訪美國西岸幾個主要的癌症中心。參訪結束前,訓練計畫的國際老師──知名婦癌專家里奧.拉加西(Leo Lagasse)教授在他洛杉磯的家裡設宴款待我們。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3日
林芷揚
不少民眾對安寧病房的刻板印象是「等死的地方」,事實上安寧緩和醫療是幫助病人獲得身心靈的平靜,不但身體上的痛苦得到控制,心靈也會安詳寧靜,反而能思考生命意義,在最後與親友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不留遺憾!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3日
新活藝術
當生命開始倒數計時,當死亡如此靠近,面對摯愛的親友們,可否親口說出心中的感謝,訴說在彼此生命中美好的回憶?93歲的楊崇本將軍,於五月份得知罹患血癌後,不畏疾病侵擾,堅毅面對。他想到在人生旅途中,因為所愛的人們而精彩,因此期盼能與大家一一告別。在傳承藝術團隊、新竹榮家同仁的齊力合作下,於六月十四日在北榮新竹分院安寧病房舉辦了「人生嘉年華會」。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0日
許禮安
聽朋友說:「安寧醫師用藥會下得很重。」我常說:「使用止痛藥的目標:是要讓病人清醒著不痛,而可以過他的日常生活,不是要下重藥把末期病人打昏。是要有本事用得剛剛好,用最少的劑量可以達到最佳的止痛效果,而不是毫無節制地下重手去增加藥量。」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20日
許禮安
如果安寧療護可以賺大錢,我根本就不用推動,更別說推動得這麼艱苦。我常半開玩笑說:「假如安寧病房可以賺錢,甚至是賺大錢,我猜長庚醫院應該會把所有病房都改成安寧病房吧!」這是我認為推動安寧療護最困難之處:因為不賺錢!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19日
許禮安
安寧療護強調「安樂活」而後「自然死」,但是,曾有醫界前輩說:「安寧療護又不能讓末期病人完全沒有痛苦,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安樂死!」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18日
許禮安
沒給錢的,我照樣去演講,不會事先主動詢問我,好幫我準備茶水、點心或便當,表示不懂照顧講師。我都自備水和咖啡,而我吃蛋奶素已經二十五年,不問我,我也不會去要。但是連最基本對「人」的關心態度都沒有,別忘了講師也是「人」。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18日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18床位的T小姐,56歲,乳癌末期,因為食慾不佳入院。入院之後,經過與癌症病人、先生仔細地討論,病人決定不放鼻胃管,順其自然。後來一些症狀都調整的不錯,和先生以及團隊也逐步建立了默契。面對這樣癌症末期病人,總會感受到自己可以創造的價值,只是,這樣的價值有時也是很脆弱的。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16日
許禮安
路途中有凹凸不平的地方(醫院前後棟的伸縮縫有突起一段),就提醒他們:這裡動作要慢一點或輕一點。因為我穿著白色的醫師袍,而且我的行為和態度,可能會讓他們誤以為末期病人是我的親朋好友,於是他們多半會稍微尊重一些。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12日
揚生慈善基金會
又是一樣的場景:約四坪大小的會談室,我坐在扶手椅上,左手邊坐的是我們團隊的安寧共照護理師。右手邊的沙發上,坐著一位頭髮略顯蒼白、眼神憂傷的婦人,而她旁邊坐著她的女兒,看來都三十多歲的年紀,眼睛瞪著大大地看著我。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9日
江珈瑋
在我們的心中也許都有這樣的一個人,無論這個人是否還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是單純地想念著他,這樣的想念情緒,對成人、兒童都是一樣的心理,我們都希望那個被想念的人,知道我們不會忘記他。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9日
江珈瑋
隨著癌症心理的臨床工作做得越久,可以看見各種家庭間的互動,有些家庭可以開放地談論疾病病程、一起安排後事,有些則不忍所愛的人承受痛苦,擔心衝擊力道太強,而選擇對病人隱瞞病情並獨自承受所有……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5日
小虎文
「林杰樑醫師被稱為『俠醫』,黃勝堅醫師則叫我『怪俠』,我覺得蠻會形容的。」許禮安自己笑稱,24小時不關機的習慣,是從急診室開始,最久還可以追溯到「B.B CALL」時期,他已經有不關機的習慣。「我隨叫隨醒,在半夜接電話能迅速回應問題。」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5日
許禮安
我在醫院內科、外科病房看「安寧共同照護」的會診時,因為病人和家屬難免有忌諱,我通常絕口不提「癌症」和「末期」。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5日
許禮安
最近看網路文章,有位病人說一句充滿智慧的話:「我雖然是病人,但請不要全部時間集中在我的『病』,請至少用一半時間待我為『人』。」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4日
大師兄
這故事已經是我上班過一段時間的事了,我一直說我很愛哭,只要生活中一些事情觸碰到我心裡最軟的那一塊,我眼淚就不自覺地流下來了。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3日
林芷揚
安寧病房護理師謝宜珊,照護病人專業又溫柔,不但替癌末病患按摩、洗澡,甚至在清理穢物時,連病患家人都難忍臭味,還能有說有笑、體貼病人心情,令家屬非常感動!安寧照護強調對生命的尊重,讓病人舒適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閱讀更多
2019年09月01日
林芷揚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邁入高齡社會,癌症、失能、失智的病患增加,除了醫療資源的支持,鄰居之間互相幫助,也可協助患者獨立、自主地生活,並減少焦慮和孤獨感,家屬也能更安心。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6日
樹木希林
編按:「如果人死後會成為宇宙的灰塵,至少要變成一顆美麗且發亮著飛舞的塵埃。那就是我最後的慾望。」這是樹木希林五十歲以後,對自己的人生下的註解;她的10句金句,更是充滿樂趣、盡力,讓經歷每一刻的自我,沒有白活之感。而究竟是什麼樣的體悟?下文將為你娓娓道來。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4日
郭依瑄
臨終之事,千萬別拖到最後再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告別,除了能為人生劃下圓滿的句點,也能留給親人最美好的祝福。一位癌末的王先生,就選擇這麼做…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1日
愛長照
「悲傷與死亡,是社會最容易逃避的課題!尤其是『喪偶』,一聽就覺得觸霉頭。大家喜歡正面、歡樂、愉快的感覺或氣氛,這是人之常情,但所謂的『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接受悲傷的存在,才能放下悲傷。」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0日
黃勝堅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蠟黃、肚子脹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0日
黃勝堅
一位六十多歲的太太,先生出車禍送醫後,醫生告訴她:「已沒任何機會,救不回來了!」於是她簽了放棄急救DNR,第二天她先生往生了。可是沒想到她簽了放棄急救DNR,在家族間掀起軒然大波。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0日
黃勝堅
一位七十六歲老富翁,育有三男兩女,因為腦幹中風衰竭送急診,到院後,連救回成植物人的機會都沒有。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12日
黃勝堅
一般認為,加護病房的職責就是積極救治病人,因此對於其他的選擇,比方安寧緩和療護、舒適尊嚴照護等,常難開口提供適當的討論,使得家屬做了不適切的決策。這不僅造成病人無法安寧善終、家屬不滿,同時也造成了有限的加護病房資源無謂的使用,使得真正需住加護病房的病人無床可用,大大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原則。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12日
黃勝堅
這個病人,四十四歲,體格很好,腦外傷住院。這個病人,我們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了,可是根據經驗法則判斷,以他的腦傷狀態,病人不會再醒過來,他將會變成植物人,因為他兩邊的額葉都壞掉了。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09日
郭依瑄
「在宅善終」一直是許多臨終病人的期待與願望!希望有機會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與家人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不過,在缺乏專業協助之下,許多末期病人只能住院,頂多留住一口氣出院回家往生,不知道還有居家安寧的選擇,因而留下遺憾。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