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NOW健康
白內障是相當常見的眼部疾病,如果發現逐漸出現視力模糊、衰退,畏光、雙影、無法聚焦時別輕忽,很可能是白內障上身。所幸,現今白內障手術已發展相當純熟,如果視力問題已嚴重到影響生活品質,選擇白內障飛秒雷射,可以大幅提升手術的精準性、穩定性和安全性,降低術後角膜受傷水腫機率,且能利用高階人工水晶體幫助重返好視力。
閱讀更多
2024-07-22
勞倫斯.克里寇夫
編按:作者克里寇夫教授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者、理財專家,他運用經濟學原理、高階演算法以及財富觀念打造了一個靈活、實用的財務決策框架「生活水準機器」,適用全年齡層和不同收入水準的使用者,幫助大家開始財務規劃的第一步,先清楚財務底層邏輯,才能降低生活風險,進一步提高消費能力與生活,克里寇夫教授稱它為「金錢魔法」。
閱讀更多
2024-07-21
黃明惠 整理
衛福部繼去(2023)年針對15至30歲年輕朋友,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後,再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將適用年齡層向上延伸至45歲,盼能給予青壯世代更多心理支持與陪伴,而中央各部會也會持續結合地方政府及民間力量,共同促進全民心理健康。「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3次免費心理諮商機會,推出時短短一個月就近乎額滿,顯示政策「投對藥」;今年8月1日起上路的「15到44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預計投入3.36億元,同樣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期限至明年12月31日。哪些機構可申請免費心理諮商?符合什麼條件可以申請?8大QA提供民眾參考。
閱讀更多
2024-07-19
柴田重信
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斷食。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閱讀更多
2024-07-19
丁菱娟
說這個議題有些沉重,但就像日本作家吉澤久子所說的,人生到最後都是一 個人 ,不管是單身、離婚或喪偶,最終我們都是一 個人 離去。所以每 個人 最好都要具備孤獨的能力,還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閱讀更多
2024-07-18
彭冠宇
年華流逝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呈現(Aging is just another word for living)。這是我在日前受陽明交通大學之邀,出席台日高齡醫學學術研討會擔任主講者(Keynote Speaker)的第一句話。
閱讀更多
2024-07-18
樊登
《關鍵對話》的作者建議要從「心」開始,就是先審讀你的內心。弘一大師曾說:「盛喜勿許人物,盛怒勿答人書。」特別高興時別隨便許諾把東西給別人,如果事後後悔可就要不回來了;特別憤怒時也別隨便給人寫信,此時寫信肯定沒什麼好話,得罪人也就在所難免了。進行一場關鍵對話之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平靜下來。許多人會說:「這個道理我懂,我也想讓自己平靜下來,但火氣來了怎麼擋也擋不住,恨不得捲起袖子跟人幹架!」那麼,怎樣才能管好自己的「心」呢?很簡單,人的憤怒都不是他人引起的,而是自己造成的─「等等,這怎麼可能!要不是孩子學習不好,要不是下屬老遲到,要不是另一半不做家事,我怎麼會生氣?一分鐘前我還好好的呢!」
閱讀更多
2024-07-16
優照護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 個人 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閱讀更多
2024-07-16
克利斯.瑪慕拉, 布萊德.巴瑞特, 喬納森.曼德沙
你是社畜、月光族、小資族、窮忙族或三明治世代嗎?拼死拼活上班,覺得被工作綁架?背車貸、房貸好辛苦?嚮往早早退休享受自由人生,卻不知從何著手?克利斯擔任物理治療師16年半,最後在2017年、41歲時實現財務自由。實踐財務自由、成為FIRE理財族不代表要極度節儉、擁有超高收入,或有天才般的投資眼光,書中由儲蓄原則、投資心法到加值人生的技巧等,一步一步地幫助讀者打穩FIRE基本功,樂享資產累積的碩果。
閱讀更多
2024-07-15
黃靖文
靠著紙藤專業、居家收納絕活,寫了好幾本暢銷書的作家楊賢英,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對人生有了不同體悟。今年跨過70歲關卡,她不斷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老後、甚至離世的情境。「假如我離開了,你希望我留給你什麼?」楊賢英有次不經意的問起了女兒這個問題。她轉述,女兒稍微思索後直截了當地說:「大概是錢和房子吧。」楊賢英一時有些難過,但她很快回想起過去自己送走父母、婆婆的情境。開始感謝起自己能和女兒直言不諱探討生死議題。楊賢英說,我母親離世後留下一箱相冊,我放了5年不敢整理,鼓起勇氣翻開後我才發現,裡頭的人我都不認識,原來「父母珍視的回憶,不等於子女的回憶」。這幾年,她開始丟棄家中不需要物品,從照片、藏書,甚至是她出版的書籍。楊賢英說,做到斷捨離很簡單,「這就是一輛貨車就能解決的事」。
閱讀更多
18/ 30
第 18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