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樣情況下,有人平靜有人暴怒?運用情緒ABC理論,找出情緒源頭、學會自我調節

為何同樣情況下,有人平靜有人暴怒?運用情緒ABC理論,找出情緒源頭、學會自我調節

《關鍵對話》的作者建議要從「心」開始,就是先審讀你的內心。弘一大師曾說:「盛喜勿許人物,盛怒勿答人書。」

特別高興時別隨便許諾把東西給別人,如果事後後悔可就要不回來了;特別憤怒時也別隨便給人寫信,此時寫信肯定沒什麼好話,得罪人也就在所難免了。

進行一場關鍵對話之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平靜下來。

許多人會說:「這個道理我懂,我也想讓自己平靜下來,但火氣來了怎麼擋也擋不住,恨不得捲起袖子跟人幹架!」那麼,怎樣才能管好自己的「心」呢?

很簡單,人的憤怒都不是他人引起的,而是自己造成的─「等等,這怎麼可能!要不是孩子學習不好,要不是下屬老遲到,要不是另一半不做家事,我怎麼會生氣?一分鐘前我還好好的呢!」

 

情緒ABC理論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作者亞伯.艾里斯是美國心理學大師,他提出的情緒ABC理論讓人恍然大悟。

 

A(activating event)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人或事,比如難纏的上司、同事,辦公室的鉤心鬥角,生活中與配偶的衝突、家事、財務問題等。

 

C(consequence)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覺和你的行為,如果你有一個重要的會議,但路上大塞車,這時你就會從平時的紳士變成「路怒族」,不斷爭道行駛,邊開邊罵。

 

真的是塞車導致了你「路怒症」嗎?為什麼別人不這樣?原因是,在A和C之間,有一個(Belief),就是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斷。是B導致了C,而A只是誘因之一。


比如,孩子成績差,你感覺壓力很大,常對孩子發火。而鄰居家孩子比你家孩子成績還差,鄰居卻能心平氣和,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在於你們倆對孩子成績好壞這件事的看法不一樣:你可能會覺得孩子成績差,將來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成家就受影響,整個人生都將黯淡無光……

 

而你的鄰居呢,他想得開,現在成績差又不意味著將來差,成績差不意味著能力差,找不到好工作還可以自己當老闆……現在你可以接受了吧,你生氣是不是自己的思維造成的?
 

可見,想要讓你的C(情緒和行為)不陷入反擊狀態(著急、生氣),唯有改變你的B(思考、思路)。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試圖透過改變A來改變C,孩子成績不好,就請老師來補課,直到補好為止。那要是補不好呢,這孩子還要不要?和另一半發生矛盾,就疑神疑鬼,經濟制裁、查看手機,這能讓他安心過日子嗎?

 

 

另一半和孩子的問題還沒解決,老人家又生病住院了,剛把老人身體調理好了,自己又生病,你說這樣的人生慘不慘?其實,這不是誇張,這就是很多人一生的真實寫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總是試圖改變A,而不關注B,你的人生很可能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痛苦,永遠得不到解脫。

 

學會打破社會慣性,才能找到問題的本質


有的人明明知道,發再多的脾氣,孩子的成績也變不好,反而可能越來越糟,但為什麼就是忍不住要發脾氣呢?習慣使然。《次第花開》這本書中講過,當你能夠學會打破社會慣性時,你就不會把自己的不愉快歸因於他人,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本質,而不是針對這個令你生氣的人和事。


孔夫子誇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即顏回向來就事論事,不會遷怒於人,犯過一次錯誤就不會犯第二次。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了不起,所以顏回被稱為「復聖」。也許你會說我們都是普通人,做不到顏回那個境界,但王陽明曾說過「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其實,你只要做到從「心」出發,凡事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你離聖人就不遠了。

 

請再次銘記─你的苦惱並不是由他人引起的,我們要改變自己對他人和世界的看法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責怪他人。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工作的本質》,采實文化,理查.樊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