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田臨斌
這些失敗的經驗後來成了我重要的人生資產,從其中學到的教訓加上閱讀相關書籍,讓我對投資理財有了全新理解。首先,我搞明白理財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將所有積蓄投入風險不明的標的固然愚蠢,死抱著辛苦賺來的錢不做任何投資,也絕不更加高明。
閱讀更多
2020-07-21
哈爾.埃爾羅德(Hal Elrod)
過去6年來,我自認一直過著「防癌」生活,甚至已經吃了10幾年以有機植物為主的飲食,搭配少量草飼、不含激素的高品質肉類;還定期運動、每日靜心。我保持真心的愉悅,積極將壓力維持在最少狀態;我不太喝酒,只有偶爾喝點啤酒。
閱讀更多
2020-07-20
萬子綾, 黃淑君, 楊婷雅, 蔡麗瓊, 楊香容, 鄭惠文
失智和正常老化有何不同?失智又被稱為漫長的告別(Long Goodbye),它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早做安排,讓自己和家人在記憶消失的過程中,愛卻不會消失。
閱讀更多
2020-07-16
片田珠美
一直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所愛的「冷落兒」,只要一被父母拜託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就很容易覺得「自己被需要了」而答應。這是因為,他們想被父母喜愛,想要被認可,這樣的渴望比旁人要高,因此容易被父母乘虛而入─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閱讀更多
2020-06-30
林芷揚
十年前,當時56歲的陳先生情緒狀態改變,易怒且暴躁,伴隨記憶下降,也開始懷疑妻子外遇、對自己不忠,甚至懷疑她盜領自己的積蓄,導致妻子照顧壓力沉重。最後,家人帶陳先生就醫,確診為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初期子女皆無法接受爸爸失智的事實,畢竟當時陳先生還不到60歲。
閱讀更多
2020-06-16
林芷揚
隨著年紀漸長,當長輩出現個性、情緒上的明顯變化時,不少民眾都認為是「老頑固」,誤以為年老後都是如此。事實上,許多變化可能是失智的警訊,而非正常老化現象,提醒民眾提高警覺,並調整生活習慣、降低失智風險,才能享有健康、精彩的老年生活。
閱讀更多
2020-06-03
黃冠誠
處世中待人接物的原則,就是看破、放下。放下是最重要的,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 妄想 和執著,這是從根本放下。
閱讀更多
2020-05-22
魏怡嘉, 黃子明等
台灣約有28 萬人罹患失智症,預計將在2065 年逼近90 萬人,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失智患者尚未確診。醫師分析,原因在於重度失智者可能已臥床、失能,或是輕度失智誤以為自己只是記憶不好,而未前往就醫。
閱讀更多
2020-05-08
吳若權
沒有人能夠預知,將來會在哪個場景,用什麼姿態和這個世界告別。 我們唯一要學習的就是:放下。 而不是執著於任何形式的懸念,或是貪戀於任何美好的時刻。
閱讀更多
7/ 12
第 7頁,共 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