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忘記,只是記不得!50歲後做對4件事預防、延緩失智症,對家人的愛不會消失

不是忘記,只是記不得!50歲後做對4件事預防、延緩失智症,對家人的愛不會消失

失智和正常老化有何不同?失智又被稱為漫長的告別(Long Goodbye),它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早做安排,讓自己和家人在記憶消失的過程中,愛卻不會消失。

我是年紀大健忘?還是得了失智症?

 

你有這種經驗嗎?走到冰箱,正準備打開來的時候,突然想不起來要拿什麼;出門前想著要帶什麼東西出去,結果要用時才發現忘了帶出來。

 

先別緊張,你可以試著做以下的問卷,看看有沒有得失智症的風險。

 

每題有三個選項,如果過去幾年中有發生「明顯改變」請選「是」,如果沒有發生明顯改變請選「否」,如果真的不確定,請選「不知道」。

 

(請注意,填答時不是以自己目前的平常表現及來回應,如果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狀況,就不算明顯的改變,必須跟以前比有退步外,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才算是明顯改變。)

 

 

以上的「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是由楊淵韓醫師引入台灣,如果有二題以上回答「是」,建議去看神經內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和確認。

 

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他記憶力變差,我請他舉例,他的例子都是過一會還能回想起來的狀況,而失智症患者是怎麼想都想不起來的,所以這位朋友只是正常老化,虛驚一場。

 

還有一位朋友,媽媽一直重複買內衣,好多件全新未拆封,他很緊張地來問我,自己的媽媽是否得了失智症,我請他做這個量表,發現他媽媽並沒有以上的狀況,純粹只是購物狂。

 

失智症的可怕不亞於癌症

 

民眾聽到癌症多半會覺得很可怕,原因是癌症臥床至臨終的時間可以非常短,然而失智症的可怕不亞於癌症。

 

因為失智症目前並沒有可以有效治癒的藥物,患者會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病程可長達8至12年,對照顧失智症的家屬來說,造成相當大的心理、體力和經濟壓力。

 

美國有位苿莉(Molly)老大太罹患了退化型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她兒子喬(Joe)問她是否願意把過程拍成影片,讓更多人瞭解失智症,苿莉說:「如果這樣能幫助到別人,我們就來做吧!」

 

於是喬開設了一個YouTube頻道,把和媽媽相處的影片分享給大家,其中有一支影片讓我印象深刻,喬一個人坐在車內大哭。

 

他說:「今天是我這輩子最難過的一天,我媽媽忘記我了,她知道我的名字,但不知道我是她兒子」,有人說在這段歷程中,家屬往往比患者心裡更煎熬,這話一點也不假。

 

正視自己有無失智症的風險,不只關係到自身,也展現出你對家人的愛,畢竟家人的心情和生活上都會深受影響。

 

 

每日一句

記憶或許會消失,但對家人的愛不會消失。

 

萬一得了失智症……

 

自從謝祖武主演的〈初戀的情人〉電視劇走紅後,更多民眾了解失智症會有什麼症狀,戲裡的男主角會迷路、會忘記很多事、甚至會把老婆的名字叫成初戀情人的名字。

 

他罹患的是「阿茲海默症」 ,然而這只是五種常見失智症的其中一種,不同的失智症狀也不相同,難以用單一症狀,來判斷是哪種失智症。

 

失智症病程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階段,以往在定期健康檢查中,很少有相關的檢查項目,當出現失智症狀,對生活產生影響時才去就醫,往往已是中度失智症。

 

如果你懷疑自己或家人得了失智症,建議去醫院先掛「神經內科」或「記憶門診」,而不是先掛「精神科」。

 

此外,很多大醫院像長庚醫院,有推出「腦神經高階健康檢查」,你可以將它納入定期健康檢查項目中,如果能及早發現,就有更充足的時間來規劃與準備,甚至建立新的生活模式以減緩退化。

 

常見失智症

 

失智症有五種,大家最熟悉的是佔了失智症六到七成的阿茲海默症,起因於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及掌管人格特質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病變退化。

 

如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中,患者會忘記經常使用的字詞、在熟悉的街道上迷路、出現情緒不穩和行為改變等症狀。

 

盛行率第二名的血管型失智症死亡率卻最高,通常發生於腦血管病後。

 

起因是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精神活動機能障礙,退化速度取決於中風次數與中風發生的位置,症狀較為複雜,包括日夜時序混亂、產生幻覺及妄想、小步行走等。

 

早發性失智症最常見的就是額顳葉型失智症,顧名思義是腦部額葉、顳葉漸漸萎縮所形成。

 

額葉退化會讓個性改變,做出不合常理的行為;顳葉退化會讓語言表達出現問題。額顳葉型失智症最不易早期發覺,行為變異比例最高,患者外表與常人無異,但判斷力卻有很大的問題。

 

路易氏體失智症是最像精神病症的失智症,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曾傳出因憂鬱症而輕生,後來証實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

 

它記憶力喪失程度較輕,但空間辨識能力嚴重衰退,早期就出現身體僵硬、走路不穩、無法解釋的跌倒,以及明顯的精神症狀。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是黑質細胞退化死亡,使多巴胺分泌量減少所致,症狀包括手腳顫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即罹患此症。

 

巴金森氏症本身不是失智症,但有四成的患者在診斷兩年後合併失智症狀,有幻覺和妄想的比例甚至比阿茲海默氏症多。

 

若發現自己或家人已確診為失智症,建議可以邀請全家一起看相關的電影或書籍,瞭解未來會發生什麼狀況,以輕鬆的方式進入嚴肅的課題。

 

例如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就是以阿茲海默失智症患者為主、家人為輔,細膩地描繪從發現症狀走到最後,會經歷怎樣的過程。

 

另一部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則是以失智症家屬為主、患者為輔,描繪家人要面臨怎樣的抉擇、與週遭人的關係會受到什麼影響、如何改變原本的生活步調。

 

英國電影《長路將盡》描述丈夫如何與失智妻子溝通、如何用正向的力量,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書籍方面,推薦佐藤雅彥所著的《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裡面談的是失智症患者本人的生活紀錄與最真切的告白;瓊瑶所著的《雪花飄落之前》,則是記錄她照顧失智症丈夫的心情。

 

德國小說《八分鐘》,故事中的老先生和老太太都是失智症患者,二人雖在生活上受到重重阻礙,老太太卻能活在自己無憂無慮的世界中,老先生則是體會到身為「笨蛋」反而讓自己變得更輕鬆愉快。

 

看完電影或書籍後,再一起討論自己或家人的情況、要如何做事先的規劃和安排等。

 

例如預防走失可戴手環或把電話號碼縫在衣服上、白天可去日間照顧中心獲得照護等,有了共識,真正碰到失智症病情急轉的交叉路口,才不會顯得慌亂。

 

失智症目前除了靠藥物減輕症狀外,採用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也是很好的選擇。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銀髮健康照顧協會推出的納大腦力開發課程(NADAD, Non-Drug Approach for Dementia & Alzheimer’s Disease),就是運用多元的活動方式,來刺激大腦的認知功能,進而延緩失智症的惡化。

 

另一方面,家屬如果感覺照顧壓力難以承受,不妨進行心理諮詢或參加家屬支持團體,幫助心情得到抒解、找到出口。

 

怎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

 

由於失智症無法治癒,預防或延緩變得格外重要,預防失智症主要有以下四類方法,這四類方法不是擇一採用,而是要同時採用,多領域的活動方式才有機會延緩認知狀況的退化。

 

1.從事益智活動來鍛鍊腦細胞的連結反應。

 

2011年英國著名的倫敦計程車司機研究發現,實驗組的計程車受訓司機與對照組的一般司機相較,因為計程車司機被要求熟記倫敦市中心兩萬五千條街道和數千個景點的位置,受訓後腦部掌管記憶的海馬體變大。

 

這項研究證實海馬體可以像肌肉一樣,越鍛鍊越發達。

 

因此,平日要選擇有難度的、需要動腦的活動,例如學習手機、打麻將等,如果只是看電視或做自己本來已經擅長的事,動腦的機會很低,對預防或延緩失智的幫助有限。

 

2.多接觸人群、保持社會互動。

 

1991年美國著名的修女研究(The Nun Study),678位偉大的修女,奉獻自己於年老研究,其中瑪莎修女(Sister Matthia) 104歲去世前沒有失智症狀。

 

但是她的大腦經研究後發現早已呈現病變,研究發現原因很可能是修女必須與教友頻繁互動,因此,保持與人群的接觸,證實對延緩失智症狀出現很有幫助。

 

3.避免過胖、保持活動。

 

肥胖不難理解是與血管型失智症有關,然而有人問阿茲海默失智症患者出門很危險,因為定向感變差,容易不記得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忘記自己要去哪,是不是讓患者待在家比較好呢?

 

這是個迷思,若是活動量突然減少,體力和生活能力就會退化得更快。

 

如果你已出現行動不便、無法運動的情況,努力做復健,凡事嚐試自己動手做(必要時可使用輔具,例如用長柄取物夾拉窗簾、揀掉落在地上的東西等),不要仰賴他人代勞,也是可以保持活動的方式。

 

4.注重飲食、補充特定營養素。

 

維生素C:

 

綠色蔬菜、綠茶、馬鈴薯、紅棗、芭樂、木瓜、龍眼、奇異果、柚子、草莓、柳橙、檸檬、蘋果等水果。

 

維生素E:

 

杏仁、橄欖油、花生、葵花籽、菠菜、香菜、鮭魚卵、木瓜。

 

胡蘿蔔素:

 

深綠色或紅黃色的蔬果如:胡蘿蔔、綠花椰菜、空心菜、甜椒、紅薯、芒果、南瓜、碗豆、哈密瓜等。

 

大豆卵磷脂:

 

蛋黃、大豆製品、魚頭、芝麻、蘑菇、山藥、木耳、穀物、小魚、動物肝臟、鰻魚。

 

DHA:

 

鮭魚、秋刀魚、鯖魚、鮪魚、鰹魚、沙丁魚、竹莢魚、旗魚、金槍魚、黃花魚、鱔魚、帶魚、花鯽魚、核桃對大腦運作有益。

 

研究調查

 

根據衛福部調查,2017年底,台灣失智症患者已超過27萬人,失智症好發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高。

 

65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為2.5%,80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估計在13%至37%,也就是每3~7位長者就有1人可能罹患失智症。

 

未來40年間,台灣每天將增加38人罹病,平均每40分鐘新增1名病患,而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甚至每3秒新增1名病患,失智海嘯正在席捲全球。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希望老後的我,看起來還不錯!寫給準老人的30篇優老計畫》,時報出版出版,萬子綾, 黃淑君, 楊婷雅, 蔡麗瓊, 楊香容, 鄭惠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