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4
聯合報/記者 王長鼎
今周刊編按:新北市中和區周五(2/3)傳出一家4口3人成乾屍的人倫悲劇,僅存84歲的失智父親獨活!楊姓一家2個兒子因病無法自理生活,84歲父親則罹患失智症,平日起居全靠81歲的母親陳姓婦人打理。悲劇疑似因陳婦猝死,致使2個兒子陸續死亡,警消破門時赫見老翁就在2兒子的遺體邊喝粥,詢問事發經過,僅淡淡地表示:「兒子們睡很久了!」檢警週六(2/4)相驗後確認陳姓老婦人與2名兒子是病死與自然死亡,無受傷及自殺跡象,排除外力介入,目前遺體已發還楊家親友處理,社會局也介入協助後續處置。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中和4口身心障礙家庭悲劇,2/2社會局和衛生局社工、公衛護士在聯絡時一直沒有聯絡上,所以通知里長到現場去看,才發現這樣一個悲劇,已安排老父親到照護機構安置,喪葬部分也會全力協助。侯友宜說,新北市有高壓力喘息負荷專案,民眾有需要時由社工來幫忙,讓家屬能減輕負擔,以不斷地關心以及提供更多的方案,來照顧身心障礙者。
閱讀更多
2022-07-21
健康醫點靈
編按:全台熱到爆,據氣象局網站,今天截至下午4時,最高溫為花蓮縣玉里40.7℃,其次為花蓮縣卓溪40.3℃,台北市社子則為38.6℃。高溫前10名皆達37.7℃以上,包含花蓮、台北、新北、桃園等地。而這樣的天氣預計會持續到下週一。據衛福部統計,光是7/1~7/19已有367人次熱到送醫,比去(2021)年同期多出逾100人次。而最常出現中暑的,就是參加馬拉松等戶外運動的民眾,過去曾有一場馬拉松超過10人中暑送醫,甚至還有一名住頂樓的70多歲男性,因為不開窗、不開冷氣,熱到高燒41度意識不清送醫。或許很多人可能認為,熱愛運動或本身是運動員的人,對於保健知識較豐富,但即便如此,有些人對熱傷害的觀念,還是模糊的,影響排汗的順暢與否,是造成熱傷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原刊登時間:2015/6/2 更新時間:2022/7/21)
閱讀更多
2022-05-27
郭美懿
本土新冠疫情進入高原期,隨著確診數逐日累積,也讓中藥「清冠一號」供不應求。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口服抗病毒藥交互作用多,也不是每個確診者都適合吃,此時可選擇清冠一號,同樣能有效降低病毒量,快速緩解症狀。他也強調,清冠一號為處方用藥,一定要由中醫師評估患者體質、病況才適合使用。
閱讀更多
2022-05-27
郭美懿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延燒,連日確診人數皆在8萬上下徘徊,不少人正處在痛苦的染疫病症中,但也有不少人結束隔離、快篩陰之後,仍為咳嗽、 流鼻水 等併發症所苦。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許多確診者結束隔離後、快篩呈現陰性,就以為自己沒事了,其實這只是證明病毒濃度已下降到不會傳染他人而已,身體仍可能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
閱讀更多
2022-05-18
「Icu醫生陳志金」授權轉載
下救護車時,學姊推著病床來接我,當下或許是因為恐懼,我仍是一邊喘、一邊流淚,學姊見狀,直接就將蜷縮在躺椅上的我,擁入懷裡!學姊自己也哽咽的跟我說:「妳回來了!姊姊在這喔~姊姊會保護妳,不要擔心!」
閱讀更多
2022-05-12
HEHO健康網
連日來國內確診數均破萬,Omicron的傳播力不容小覷,在疫情大流行階段為了確保醫療量能,新北市有高達九成的確診者都是在家照護,但有極少數患者病程可能在短時間中急速惡化,確診在家時到底要注意什麼?中研究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將輕、中、重症不同典型症狀條列,提醒民眾要多留意。
閱讀更多
2022-05-11
郭美懿整理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隨著確診人數飆高,許多人也感受到病毒一步步接近自己。由於目前9成確診者皆為輕症,只須在家休養,但遇到身體不適,身為同住者,究竟該怎麼照顧家中的確診者呢?
閱讀更多
2022-05-10
HEHO健康網
連日來的疫情突破萬例似乎已成常態,Omicron的傳播力不容小覷,在疫情大流行的階段,為了確保醫療量能,如新北市有高達九成的確診者都在家照護,但還是會有極少數的患者可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病情急速惡化。而確診在家的患者,該怎麼時刻觀察自己的狀況,以輕、中、重症不同的症狀,來審視自己身體,多多留意!
閱讀更多
2022-05-09
HEHO健康網
本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從2020年2月爆發延燒將近兩年,確診個案再度來到高峰,這波爆發主因就是Omicron!該變異株與去年所面對Delta病毒株不同,傳播力較強、突破性感染機會高、症狀相較輕微,其中Omicron亞型BA.2傳染力又更高,但隨著病毒的變異,感染後表現症狀也有不同。
閱讀更多
2022-04-28
郭美懿整理
本土疫情大爆發,單日確診人數突破萬人大關,民眾排隊爭搶購買家用快篩試劑,各地醫院急診也被塞爆,究竟我們在後疫情時代,將邁向流感化的今天,民眾應該如何自保?亞東醫院家醫科醫師鍾曜任從外出、居家、個人保健、出現症狀等方面提出防疫指引,呼籲民眾別心慌,一起努力邁向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
閱讀更多
2/ 10
第 2頁,共 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