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他今天參加的,也不過是內湖區越野10公里的馬拉松比賽而已。」陪伴送醫的友人急得直抓頭。
病人清醒後,他虛弱的告訴醫師:「比賽前幾天工作很忙,我熬夜趕工,晚上都只睡三、四個小時。本來有在想好累喔,是不是這次放棄不跑了,可是已經報名了,自己還呼朋引伴參加,缺席太不夠意思了。反正我常跑42公里的馬拉松,這次不過才10公里,小case啦,想撐一下就跑完了,沒想到搞成這麼大條,小命差點給搞丟了,真是糗到爆了。」好在他及時送醫急救,經過3天悉心醫治,痊癒出院。
即便是熱愛運動或本身就是運動員,有些人對熱傷害的觀念,還是模糊的,影響排汗的順暢與否,是造成熱傷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這些危險因素包括了:
睡眠不足
像這位年輕人,明知睡眠不足,還自以為體能、運動量跟之前生龍活虎時一樣,撐一下沒問題,是大大的錯估了。在高熱的狀態下,身體產生很多熱能,或者是外界環境很熱,身體要排熱時,得要有大量、足夠的血液循環供應皮膚的微血管。所以當睡眠不足的時候,心肺功能變差,血液循環不好,皮膚排熱功能差,當然就容易中暑。
小心腹瀉
腹瀉會流失水分,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水分流失多了就不能排汗,所以提醒腹瀉的朋友,熱天若還在外奔波,就很容易中暑。舉例來說:軍中曾有士兵參加3000公尺跑步體能測驗,他一向都沒問題,能精神抖擻的跑完,但因為腸胃型感冒而腹瀉不停,結果那一天尚未跑到終點就中暑了。
不適當的穿著
冬天寒冷時,大家都知道要穿厚重保暖衣服保持體溫以禦寒,但夏天則相反,因天氣熱需排汗及散熱,須穿寬鬆輕薄衣物,運動時也一樣,須根據天氣及運動量調整適當衣物,以利散熱。
使用抑制排汗的藥物
散熱需要排汗,哪些藥會抑制排汗?
比較常見是治療流鼻水的感冒藥、治療水腫或高血壓的利尿劑;某些抑制腸胃蠕動藥物或精神科用藥,也會抑制排汗;治療高血壓及心臟病的乙型阻斷劑,會減低皮膚血液循環;治療憂鬱症的鋰鹽可造成水分及鹽分之流失;以上這些藥物都不利排汗。
若是由醫師開立的處方藥,藥袋上都會註明副作用,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民眾自行到藥房購買的成藥,是否有抑制排汗的副作用?一般民眾並不清楚。
容易誘發中暑之藥物
●因抑制膽鹼激素作用(Cholinergic effect)而減少排汗功能的藥物,例如腹瀉、腹痛服用的藥物。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Vena、CTM、Bonamin乙型神經阻斷劑(Propanolol、Tenormine),例如感冒、鼻塞服用的藥物。
●因剌激新陳代謝而增加身體熱量產生的藥物,如甲狀腺補充劑、安非他命、三環抗憂鬱劑、吸入性麻醉劑。
英國利物浦,一位有經驗的29歲馬拉松選手,在跑完13英里後昏倒被送往醫院。當天的氣溫才19℃,相對濕度30%。但這位選手在參賽前一週,因為感冒喉嚨痛,吃了一個禮拜的止痛退燒藥,參賽前一晚,卻喝了6罐啤酒。醫師追問病人家屬,他的母親說:「在參賽當天早上,他並沒喝任何飲料。」但跑到最後5英里時,這位年輕的馬拉松選手,已被發現舉止異常。當他被送到醫院時,已呈現昏迷及四肢發紺現象,體溫高達40℃、皮膚乾熱、檢查結果發現有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肝衰竭及瀰散性血管內凝血,雖經3天加護醫療,仍死於中暑合併多重器官衰竭。
這位才29歲的選手,雖然常參加馬拉松比賽,但在比賽前一週可能因感冒體力較差,心肺功能減低;比賽前一天晚上又喝了6罐啤酒,影響身體調節體溫之功能;比賽當天早上又沒喝水,導致水分不足,影響排汗散熱;這些都是導致他喪命的危險因子。
嗑藥、喝酒
服用古柯鹼、搖頭丸、安非他命、減肥藥麻黃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體內會大量產熱,如果又身處吵雜、悶熱不通風的場所,比方夜店,極易產生類似中暑的熱傷害。曾有新聞報導,有年輕人在夜店嗑藥又喝酒,結果暴斃的案例。喝酒會導致利尿作用,使水分不足影響排汗,也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影響體溫調節功能。但茶和咖啡利尿作用較輕微,不致影響排汗。
慢性病
「他又沒在大太陽下扛東西,只是在五樓到一樓的樓梯間上上下下,幫忙搬裝潢拆除的建材,怎麼就會中暑走了呢?」病人妻小傷心的抱在一起痛哭。
我們追蹤發現,這位年過半百、家境不好,需靠打零工過日子的男性,有慢性肺病、糖尿病、肝硬化病史,病人的心肺功能不好,皮膚的血液循環散熱也會比較差。
運動超過體能負荷,體能佳者也可能中暑
在臺灣軍中,曾發生軍人夏天接受操練導致中暑死亡案例,在英國,也曾發生軍人大熱天被操到送命的事件。英國後備役部隊(Territorial Army)約900名士兵,2013年7月13日,在布雷肯畢肯斯山區接受包括「負重急行軍」特訓,當天氣溫約攝氏30℃,結果6名士兵中暑送醫,其中兩人不治死亡。
跑馬拉松,也是導致中暑的高危險活動
臺灣近年來慢跑風氣鼎盛,每年都有數場政府或企業團體舉辦的路跑或馬拉松比賽,一年全省各地幾乎不分季節的在跑,報名相當踴躍,常吸引兩三萬人參加。雖然馬拉松賽常在春天或秋天的清晨舉行,氣候涼爽,但仍有熱傷害病例發生。
跑一場馬拉松下來,有的人體重會降個3%-5%;這是因為水分經由汗液大量的流失,所以馬拉松賽的終點站都有體重機,要參賽者量體重,跑之前量次體重,跑之後量次體重,讓參賽者知道自己喪失了幾公斤的水,若水分喪失太多,且有熱衰竭症狀時,就要立即以靜脈輸液補充,這時喝水補充的速度太慢,來不及在短時間內補充大量的水分流失。
2015年3月8日,高雄國際馬拉松就有一位28歲的年輕男性,參加42公里全程馬拉松,當時氣溫為26.5℃,相對濕度64%,跑了5個多小時,在中午約11點半,快接近終點時昏倒送醫,被診斷為中暑;經數日加護病房醫療後痊癒出院。這位男士過去常跑步,但沒跑過這麼長之距離,當天可能跑步超過體能負荷中暑。馬拉松賽雖然在賽前主辦單位特別挑選天氣較涼爽的清晨起跑,但參賽者可能因個人或當天天氣變化等因素,造成中暑。
馬拉松賽「主辦單位」應注意事項
●盡量避免在高濕高溫的月份辦理馬拉松賽跑,安排比賽日期時,須查閱當地過去幾年之氣溫紀錄。
●早上盡量早點開跑,以減少接近中午時未至終點的人數。
●在臺灣盡量不要在夏天舉辦賽事,雖然在夏天早晨可能還算涼爽,但某些選手速度較慢,接近中午時可能尚未到終點,臺灣夏天氣溫32℃以上,相對濕度80%以上之機會極大,屬中暑之高危險環境。
●必須使用比賽當地的溫濕度測量結果,來計算熱指數,不能單採用氣象局之資料,因氣象局測量的結果和比賽當地的溫濕度可能有差異。若熱指數超過40或濕黑球溫度指數超過28℃時,應考慮取消比賽改期舉行。
●在路線起點及沿途,須豎立大型提醒參賽者注意熱傷害的海報看板;主辦單位須全程監控天氣及熱指數的變化。
●在起點、沿途及終點,須提供足夠之飲水。建議參加跑者,每15-20分鐘喝150-300cc水以補充汗液流失。比賽前後各量一次體重,汗液流失量約等於體重減輕量,若體重減輕1公斤,則需補充1000cc的水分。
●跑步路線中途及終點,須預備噴水站,可直接在選手身上噴水幫助他們降溫。
●準備臨時的冷水或冰水池(可使用充氣式的小泳池),若有高體溫的跑者,但他神智清醒、不需急救或做靜脈注射,快做冷水浸泡是相當好的降溫方法。
●保持大會控制中心、各站工作人員、救護人員的對講機或手機暢通。
馬拉松賽「醫療團隊」應注意事項
●須有一位了解運動生理、氣象資料、診斷、預防及治療熱傷害的專業醫師參與活動,並於事前就參與活動規劃,給予建議。
●醫療團隊的負責醫師,在比賽前須通知最近的醫院做好收治熱傷害病人的準備,並安排比賽現場足夠數量的救護車,救護車上須配備降溫裝置。救護人員須賦予權力來檢查、評估跑者的健康狀況,當發現跑者已明顯不支時,有權制止跑者繼續硬撐;並在比賽前先告知跑者,讓其知道救護人員的權限。
●現場須有適當之醫療設備,包括急救設備及降溫設備,如冷水、冰水、水池、冰包、噴霧器及電扇。
參加跑馬拉松者的衛教
●跑馬拉松的訓練需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時間、距離及訓練強度,並非所有參賽者都了解並做好準備。在比賽開始報名前,主辦單位即須透過媒體宣傳教導這樣的基本知識,甚至舉辦專題演講,請專家講解相關運動訓練及熱傷害預防的常識。
●參賽者須被告知以下狀況為熱傷害之高危險群,避免參加馬拉松賽跑:肥胖、體力差、熱適應不良、飲水不足、睡眠不足、過去曾有過熱傷害者、心臟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汗腺功能不良、最近感冒、腹瀉、飲酒、使用抑制排汗藥物如治療鼻塞的抗組織胺或腹痛的解痙攣藥、利尿劑、安非他命、麻黃素、抗精神病藥、最近大面積皮膚炎或曬傷等。
●兒童汗腺較不發達,排汗功能較差,不宜參加馬拉松賽。
●參賽者須有適當訓練及體力,若不習慣在熱天跑步的人,須有1-2周的「熱適應」訓練。
●路跑之前、中、後,都要有適量的飲水。不少女生以為跑次馬拉松可以快速減重;但補充回水分後,體重就沒差了。當喪失水分很多時,再怎麼渴,還是要遵守一個小時不能超過1,500cc的飲水量;如果喝運動飲料,可以多喝一點,因為運動飲料有鈉、鉀等電解質;如果沒有鈉的白開水喝太多,小心會水中毒。
●過量飲用不含任何電解質的水,如4小時內飲用4,000cc,可能造成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症狀包含神智錯亂、定向感喪失、抽搐或昏迷,所以大量飲水時,須飲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或水中加少許鹽分(每1,000cc約加入1公克的食鹽)。
●穿著淡色、質輕、透氣之衣服。
●參賽者須被事先告知熱傷害的早期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步態不穩或當意識不清時,要有自我的警覺。
●了解自己的極限,參賽者須被告知以自己感覺最舒適、與平日練習時同樣的速度跑步,不要企圖在此次比賽中跑出個人最好成績,這樣可能超出個人體能負荷,容易導致中暑。
●新手最好不要獨自參賽,找個同伴一起報名,路跑時可互相照應,彼此注意對方的健康狀況。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朱柏齡
現任: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
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國防醫學院內科教授
曾任:
三軍總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
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任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主任
三軍總醫院教學副院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系主任
腎臟醫學會理事
內科醫學會理事
台北市醫師公會監事
書名:32℃警戒
小心熱傷害、中暑
出版:大塊文化
目錄:
序
熱傷害預防及初步處理,應成為全民生活常識 / 張德明
儘早正確診斷,及時救治,攸關中暑病人預後 / 吳怡昌
中暑,是需要送加護病房治療的 / 陳鴻鈞
了解中暑,讓發生率減少,死亡率趨於零 / 朱柏齡
第一章:人是恆溫的動物
37±1℃的人體奧妙
體溫調節中樞,腦幹中的「下視丘」/ 人體的體溫調整機制 / 運動所產生的熱能 / 溼黑球溫度 / 熱指數與工作或訓練的輕重 / 勞工安全的「高氣溫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
散熱途徑:傳導、對流、幅射、蒸發
透過「介質」或「固體」散熱的傳導 / 經過「液體」或「氣體」散熱的對流 / 「沒有經過介質」散熱的幅射 / 蒸發,就是流汗 / 身體的散熱機轉 / 不同氣溫下身體的排熱比較
熱浪來襲時
熱浪來襲時的自保之道 / 熱浪來襲時如何幫助他人 / 政府該做的 / 當環境溫度飆到36℃ / 不同氣溫下,身體的排熱比較
第二章:「熱衰竭」與「熱痙攣」
昏倒超過5分鐘的警覺
當肛溫超過40℃ / 熱衰竭與熱痙攣的差異
改善對熱忍受力的「熱適應」
熱適應的訓練 / 對熱最敏感的小腦 / 軍中的新兵訓練
熱衰竭
熱衰竭的警覺 / 熱衰竭的處置
熱痙攣
熱痙攣通常在運動時發生 / 熱痙攣的處置
第三章:高危險的中暑
中暑的診斷
懷疑是否中暑了的判斷
傳統型與運動型中暑的差別
傳統型的中暑 / 運動型的中暑 / 天熱運動,溫、濕度要同時關注 / 補充水分,你做對了嗎
中暑處置的標準作業流程SOP
事發第一現場的救助 / 中暑送急診時不可做的事 / 中暑送醫後處理原則 / 軍中對中暑的預防 / 軍中對中暑的鑑別診斷與初步處置
救命的黃金3小時
降溫,是中暑治療很重要的第一步 / 脫衣、噴水、開電扇 / 不建議用泡冰水降溫
中暑溫度×時間=受傷害面積
退燒針劑對中暑降溫無效 / 中暑嚴重程度,在高體溫所延續的時間 / 降溫,你也可以幫病人做到 / 到醫院後的降溫處理 / 中暑的預後
第四章:中暑的併發症
神智異常、躁動的腦病變
體溫高到一個程度,神經系統開始不會運作
瀰散性血管內凝血
「血栓」與「出血」
肝、腎的衰竭
器官組織衰竭的後遺症
肺水腫
心因性肺水腫 / 非心因性肺水腫
心肌損傷
被誤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的中暑病人
電解質異常
鈉離子的異常 / 其他電解質的異常
腸胃道功能異常
中暑的其他併發症,都可造成腸胃道出血
橫紋肌溶解症
傳統型中暑的橫紋肌溶解症 / 運動型中暑的橫紋肌溶解症
第五章:熱傷害的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環境因素
高溫與高濕 / 烈日下沒發動的車內溫度有多
高 / 高溫下長途騎摩托車
影響排汗的行為
睡眠不足 / 小心腹瀉 / 不適當的穿著 / 使用抑制排汗的藥物 / 嗑藥、喝酒 / 慢性病 / 有強迫性格的人 / 運動超過體能負荷,體能佳者也可能中暑 /跑馬拉松,也是導致中暑的高危險活動 / 冬天也可能中暑 / 泡溫泉 / 三溫暖 / 使用電毯不慎
你是高危險群之一嗎
戶外工作者 / 肥胖體格 / 心血管與慢性病患者 / 老人家 / 嬰幼兒 / 小心腹瀉及感冒 / 先天汗腺功能不良 /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 有強迫性性格的人
高溫環境下工作的自我管理
早上不空腹上工 / 透氣、易排汗的工作服 / 虛心接受在職教育訓練 / 熱傷害發生時處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