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NOW健康
編按:以華視《台灣靈異事件》鐵頭警探一角走紅的男星汪建民,驚傳於昨(10/7)日晚間病逝,享年56歲。汪建民在去年10月因背部劇痛,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4期,今年7月傳出癌細胞擴散至頸椎、脊椎,連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他受訪時曾透露,常走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由於右肺有大顆腫瘤,會影響呼吸,因此體力極差,「比較麻煩的是,腦中的腫瘤會導致癲癇,治療過程中要吃抗癲癇藥,否則連走路都會摔倒,曾在家癲癇發作,完全失去意識,送醫住了5天」。一路支撐他的,是已經85歲罹癌又失智的母親,汪母2010年得了淋巴癌,5年後又因中風引發失智症,汪建民與妹妹合力照顧,坦言最怕妹妹說:「我不幹了」,也怕安養中心打電話來說:「你媽媽我們照顧不了。」他先前曾透露,母親14公分的淋巴腫瘤,化療4年後已好轉,深信自己能夠挺過難關。治療期間因腫瘤慢慢變小,甚至可以工作,狀況一度好轉。不過他1個多月前再度入院,遺憾挺不過難關,於昨晚間安祥辭世。汪建民曾表示,他平日不菸不酒,竟也罹患肺癌,引發國人對於肺癌的關注。醫師表示,隨著NGS檢測納入健保,無論是常見或罕見的變異基因,肺癌病友都有機會及早發現,但期待相對應的藥物也能加速給付,提高癌藥可近性,避免陷入「有藥無法用」的窘境。
閱讀更多
2024-10-03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買進高股息ETF之後,就抱牢不賣。股價每天當然會有起伏,但你不是要「賺價差」,只是想「領股息」,所以根本不必理會,也不必停損。領到的股息應該足以支應日常開銷,這是一個比定存更可以讓你放心花錢、安心退休的方式。(原文刊載於2024/5/6,更新時間為2024/10/3)
閱讀更多
2024-09-30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聖安生醫 新聞稿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研究團隊攜手聖安生醫,共同開發創新奈米三特異性T細胞銜接抗體「Nb-TriTE」抗癌藥物 (SOA101),成功完成臨床前研究,針對肺癌、乳癌等多種實體癌症,為癌症治療帶來重大突破,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並獲得高分肯定,近期將提出美國FDA人體臨床試驗申請,為癌症患者提供全新治療選擇,解決全球癌症治療長期以來的瓶頸問題。
閱讀更多
2024-09-23
莊宜芳醫師
記性不好有時不是記憶力問題,而是最初的注意力不足。注意力或信息處理速度在20至30歲達到頂峰,此後隨著年齡增長幾乎呈直線下降。隨著年齡增長,更加容易分心,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相對縮短。因此,進入老年後,若仍堅持多工處理的習慣,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
閱讀更多
2024-09-12
照護線上
一名50多歲有多年抽菸史的王先生(化名),在診斷為肺鱗癌後,陸續接受了手術治療、免疫合併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經與主治醫師討論後,王先生改以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運的是,他對口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也較化療輕微,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個月,持續在門診追蹤。口服藥物的便利性,不僅讓他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品質,對抗癌充滿信心。
閱讀更多
2024-09-12
整合傳播企劃製作
以「世界永續,因 GAIA重生」為品牌理念,GAIA TORAH 堅持使用天然、有機的草本植萃精華,以古老的智慧完美的結合現代科技,打造頂級全效保養品,為肌膚帶來最純粹的呵護。
閱讀更多
2024-09-11
陳禹蓁
無論個體差異多大,死亡都是人人的命運共同歸宿。長期服務於高齡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認為,隨心所欲地生活,才是熟齡幸福的祕訣。
閱讀更多
2024-09-10
盧亞屏
台北的王哥再過一年就要退休,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退休後到鄉下種菜、悠閒過日子,但太太怕曬又怕蟲,更不想花錢在鄉下買屋,夫妻倆常為此吵架。不久前,他們看到媒體人范琪斐跟美籍老公,因彼此對老年生活想像不同而離婚,兩人才理性思考第二人生要怎麼過、在哪裡過?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能讓彼此都滿意?「卒婚」是近年在日本興起的一種新夫婦關係,夫妻間因為存在一些歧見或是對渴望的生活型態、地點沒有共識,以分居或部分分居(平日同居但週末分居),抑或是同居不同房間(家庭內卒婚)的方式生活。日文的「卒」有結束之意,學校畢業稱為「卒業」,而「卒婚」顧名思義,就代表著夫婦關係至少在「某一部分」是結束的。這個部分或許是迫於無奈,也或許是歡喜協議的結果,夫婦選擇分道揚鑣各行其道,但並不選擇離婚。
閱讀更多
2024-09-05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父母是孩子在成長時期的最重要支持系統之一,許多人習慣用「負向語言」來試圖激勵孩子:「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這有什麼好哭的,丟臉!」或許這只是表達父母的期待、或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期許,但這些由父母帶給孩子的想法,會慢慢變成他們自己的信念價值,然後逐漸成為這樣負向對待自己的大人。
閱讀更多
2024-09-05
御姊愛
我還記得,自己曾在研究所時期與學校裡的輔導老師,有過一次不經意地聊天。我跟她說:「不知道為什麼,我每一次交往的男朋友都是媽寶。只要他們家裡一有家庭活動,立刻就會把我丟在一旁。」輔導老師問了我的家庭情況,得知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就獨立慣了。她又問:「妳交往的對象,是不是都並非來自單親家庭?」有趣,這問題,我從來沒想過!回想了一下,真巧!還真是每個男孩都來自和樂融融,彷彿《生活與倫理》課本上畫的那種美滿家庭。
閱讀更多
3/ 30
第 3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