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贊同

顯示第 314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63

對自己人生負責!人生走愈久愈發現,除了知心的朋友、家人,生命還是要由自己承擔

tCol 2021-01-05

艾爾文

對自己人生負責!人生走愈久愈發現,除了知心的朋友、家人,生命還是要由自己承擔

雖然,這世界有太多時候不允許我們做自己,面具隨時要戴上,心情不時要隱藏,但人生走愈久愈發現,除了依靠知心的朋友、在乎的家人,生命的重量還是要由自己去承擔。練習做自己,並不是要你跟外界隔離,而是學習在心中清出一個空間,把自己好好地放進去,活出你也會更喜歡的那個自己。

閱讀更多

了無遺憾的老年生活,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建立自我信念的生活方式,人生越活越美好

tCol 2020-10-28

寬寬

了無遺憾的老年生活,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建立自我信念的生活方式,人生越活越美好

朋友說她媽總愛念叨:「老來苦才是真的苦。」最近老是想起這句話。大概是經濟前景撲朔迷離,悲觀氣氛四下彌漫,許多中年人唉聲嘆氣,覺得必將晚景淒涼。我凡事總愛抱持著積極的心態,倒是覺得,在個人層面,總有例外。所以,想寫一寫「人到中年」這個永恆的話題。

閱讀更多

夫妻間,是先有恩再有情!與另一半要走的長久,這3個特質不能少

tCol 2020-10-23

李新

夫妻間,是先有恩再有情!與另一半要走的長久,這3個特質不能少

結婚時的宣誓,大意都是「無論疾病痛苦,我們都不離不棄」,每個國家雖然語言各不相同,但內容都大同小異。中國有句老話我特別不 贊同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如果一方有難另一方就跑了,那叫「夫妻」嗎?那叫「戰略合作夥伴」!夫妻的意義在於「陪伴」,人生的道路上,我陪著你,跟你作伴。

閱讀更多

中年後,為什麼好難交朋友?多點傾聽、少些否定,5個說話技巧,打造舒適退休圈

tCol 2020-10-08

保坂隆

中年後,為什麼好難交朋友?多點傾聽、少些否定,5個說話技巧,打造舒適退休圈

有些人人品不錯,卻交不到朋友。分析理由,發現他們說話的方式有問題。接下來介紹幾種吸引人的說話方式,請大家選擇適合自己的,做做看。

閱讀更多

大自然,是最好的醫生!江育誠:心靈淨化的11個修練,享受愜意的退休人生

tCol 2020-07-16

江育誠

大自然,是最好的醫生!江育誠:心靈淨化的11個修練,享受愜意的退休人生

我沒有屍體可以解剖,就算有,我可能也沒那個膽量,可是我對人體結構有著同樣的興趣,為了肖像畫創作,我找來中醫十八銅人的人體模型,協助我研究骨骼肢體結構,甚至還請外甥幫忙設計軟體程式,讓我可以精準比對真實人體與自己的創作之間的差異。

閱讀更多

退休金700萬就夠了!江育誠:我靠「ETF、勞保年金」月領5萬,過快樂退休生活

tCol 2020-07-07

江育誠

退休金700萬就夠了!江育誠:我靠「ETF、勞保年金」月領5萬,過快樂退休生活

曾經有位讀者看到《今周刊》的報導之後寫信給我,她說工作已經三十多年,也獲得一定的成績,做到高階主管,覺得自己的職場生涯已經到了一個轉捩點,她想要擁有不一樣的人生風景,非常希望能像我一樣,用興趣滋養生命,但是讓她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的原因是,她不知道退休金的「安全數字」是多少。

閱讀更多

經歷人生起落,已看開生死 老夫妻:簽預立醫療決定書,自主善終,是留給孩子的愛

tCol 2020-05-22

魏怡嘉, 黃子明等

經歷人生起落,已看開生死 老夫妻:簽預立醫療決定書,自主善終,是留給孩子的愛

《病人自主權利法》2019年1月6日上路,花蓮洪清海、林瓊雲夫妻檔,是花蓮慈濟醫院第一批「預立醫療決定書」簽署者。經歷人生起起落落,老夫妻倆已看開生死,開心且果斷地簽下同意書,希望為11名子女減輕壓力,更為自己爭取善終權利。

閱讀更多

不讓沒禮貌的人,打擾退休好心情!用1個簡單方法,讓不值得的人自動遠離

tCol 2020-05-06

加藤惠美子

不讓沒禮貌的人,打擾退休好心情!用1個簡單方法,讓不值得的人自動遠離

這種時候,認真就輸了,特別是在自己缺乏自信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傷害。即使自己充滿自信,向對方迎戰,也可能會淪落到和對方相同的水準。

閱讀更多

你的「現在」決定了過去,那段不幸的過往,不過就是藉著悲劇這壺劣酒,忘記「如今」不得志的痛苦

tCol 2020-03-13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你的「現在」決定了過去,那段不幸的過往,不過就是藉著悲劇這壺劣酒,忘記「如今」不得志的痛苦

並不是因為漠不關心才當耳邊風。而是因為其中並沒有應該討論溝通的重點,所以聽聽就算了。如果在我聽過「可惡的他」或「可憐的我」這樣的內容後,能表示「真是辛苦了」「完全錯不在你」什麼的,與你站在同一陣線的話,確實可以讓你得到一時的安慰,甚至你還會覺得幸好有來這裡接受諮商輔導、幸好找了這個人商量等等,因為這樣而感到滿足。不過,從明天開始的每一天將如何改變?難道不會因為再次受傷就又想尋求慰藉?到最後豈不是成為一種「依賴」?正因為如此,阿德勒心理學才要討論:「今後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