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2
郭美懿
律師劉韋德在2019年推出「777遺囑產生器」,提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被稱作佛心App而聲名大噪。他形容,生命就像一場旅行,終有結束的一天,立遺囑不僅涉及後事安排、財產分配,更是留給生者的一封情書,一份最後的溫柔與體貼。
閱讀更多
2021-07-09
NOW健康
曾有位正值中年的科技業高階主管,每年花費近百萬做高級健檢,卻仍發現肝腫瘤時已經罹患晚期肝癌,無法接受地一狀告上法院。法院判定健檢中心有過失,原來該名主管是B型肝炎帶原者,健檢中心應為其安排比一般人密集的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肝癌,而非按照一般民眾每年一次的檢查方式進行。
閱讀更多
2021-06-30
陳珮淳營養師
你一定聽到身邊許多人說,他靠減醣飲食或是低碳飲食,瘦了好幾公斤,真的有那麼厲害嗎?到底減醣的原理是什麼,生活中我們又要如何執行,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閱讀更多
2021-06-15
蕭婷方
全國開放75歲以上長者接種COVID-19疫苗,由於銀髮族難免有退化或有慢性疾病,用藥或治療程度相對複雜。本文彙整自台大醫院針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常見疑問、疫苗簡介、特殊族群及罕見的不良反應,歸納六大常見疑問供讀者參考。
閱讀更多
2021-06-10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上了年紀,常常腳抽筋,即使吃鈣片、喝牛奶也沒改善嗎?從中醫來看,人體的筋、肌腱、韌帶跟血管是一脈相連的,當血液循環不良或是血虛,肌肉會痠痛,筋也會有痠、僵直、抽筋等症狀,這些都是缺血表現。
閱讀更多
2021-05-28
照護線上
75歲的老伯伯因為解尿困難而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就診,醫師做肛門指診時摸到攝護腺有硬塊,切片檢查確定是攝護腺癌。後續的檢查發現,攝護腺癌有多處骨頭轉移,雖然已經痠痛好一段時間,但老伯伯都以為是年紀大造成的痠痛,而不以為意。
閱讀更多
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11
翁申霖
一名日本專家提出,「一天3餐」的飲食方式,很難讓內臟真正休息,反而造成身體負擔,強烈建議改掉此習慣,並練習「空腹」,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
閱讀更多
2021-05-11
李易紓
胰臟病灶在臨床上,一般初步分為實體腫瘤或囊腫,其中的實體腫瘤,就包含最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王」胰臟癌、神經內分泌腫瘤、偽腫瘤,囊腫則包含單純水泡、漿液性囊腫、黏液性囊腫 、偽囊腫,有時候實體腫瘤壞死後,中心也會造成類似囊泡的構造。
閱讀更多
17/ 30
第 1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