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秘訣

顯示第 29130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93歲騎單車、玩三鐵,還要挑戰龍舟賽!不老選手的養生秘訣

tCol 2018-06-08

邱璟綾

93歲騎單車、玩三鐵,還要挑戰龍舟賽!不老選手的養生 秘訣

端午節的腳步將近,新北市新店碧潭風景區成為龍舟練習場地,各個隊伍吆喝聲此起彼落,而選手中有一位銀髮長者特別醒目,93歲的李昌通不只動作到位且聲如洪鐘,30多年來每天清晨都從永和騎腳踏車到碧潭划船或晨泳,今年更與山川鐵人a隊一起報名龍舟賽,誓言要在長青組奪下好成績。

閱讀更多

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吃?營養師完整解說

tCol 2018-06-01

國泰綜合醫院

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吃?營養師完整解說

關節炎是關節結締組織產生病變,進而發生關節疼痛、退化或發炎等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關節炎也可能發展成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炎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及痛風(gout),本文主要在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

閱讀更多

108歲,沒有失智、沒有臥床!馬祖人瑞的健康關鍵

tCol 2018-05-30

天下文化

108歲,沒有失智、沒有臥床!馬祖人瑞的健康關鍵

編按:馬祖國寶人瑞邱依期已於2018年在搭飛機途中安詳過世,享年108歲。他生前沒有失智、沒有臥床,身體非常健康,本文主要分享邱依期老先生健康長壽的 秘訣

閱讀更多

躍居台灣平均壽命第一!讓馬祖人長壽的飲食秘訣

tCol 2018-05-25

天下文化

躍居台灣平均壽命第一!讓馬祖人長壽的飲食 秘訣

放眼全球,日本沖繩島、希臘伊卡里亞島、義大利撒丁島,號稱世界三大長壽島,其中沖繩島平均壽命八十五歲,百歲人瑞多達六百人,遠高於世界各國。根據專家學者研究,這三大島人們的長壽祕訣,都藏在飲食裡。

閱讀更多

減肥別碰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可能引發4大健康隱憂

tCol 2018-05-24

華人健康網

減肥別碰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可能引發4大健康隱憂

碳水化合物能少就少?現代人為了減重,常常刻意避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日前一份研究又發現,女性長期攝取太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卵巢早衰、更年期提早報到,無疑讓人更有理由去抗拒碳水化合物食物。然而,碳水化合物真有這麼差勁嗎?營養師告訴您這類食物吃太少,可能有4大健康隱憂!

閱讀更多

「睡不著」是50歲後的困擾!醫師:多攝取4大助眠食物,幫助改善失眠症狀

tCol 2018-05-11

華人健康網

「睡不著」是50歲後的困擾!醫師:多攝取4大助眠食物,幫助改善失眠症狀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有許多年長者常飽受失眠困擾。醫師指出,失眠不只是睡不好、精神不適而已,長期慢性失眠可能代表有其他需要治療的疾病,可能嚴重影響健康。建議可由「健康睡眠行為」及助眠食物,大幅改善失眠夢魘。

閱讀更多

茶第一泡不喝要倒掉 其實農藥殘留並無關!

tCol 2018-05-04

食力

茶第一泡不喝要倒掉 其實農藥殘留並無關!

第一泡茶是否飲用與會不會喝下農藥並無直接關係。散茶包裝前可能會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難免會有塵埃,且預先用沖洗有助於茶葉的舒展,更能夠展現茶葉的精華本質。

閱讀更多

練街舞、唸英文!吳娟瑜的「酷老樂活」哲學

tCol 2018-04-25

廖元鈴

練街舞、唸英文!吳娟瑜的「酷老樂活」哲學

「我一生都在尋找真正的自己,不管到幾歲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名演說家吳娟瑜舉手投足之間,都洩漏著充足自信,很難想像這個被譽為「成長之母」的國際演說家,曾走過繳不出電費,只能直奔到馬路上痛哭的艱苦歲月。現已過花甲之年的她,過著充實又精彩的生活,不斷設定目標、鞭策自己成長,更思考著如何把自己的正能量,分享給更多同齡的「大大人」們。

閱讀更多

想要健康多活十年 秘訣就在「剛剛好」

tCol 2018-04-01

大人的孩子氣

想要健康多活十年  秘訣 就在「剛剛好」

雖然上次讀大陸作家常青所寫的《如何老去》,我同意書中觀點:長壽可能是發達國家大部分人的命運,但是人類的壽命不會無限延長下去,因為古代就有百歲人瑞,而醫學發達後,本來該死去的被救活了,很多人只是延長了死亡的時間,拖著衰老的病體走到人生的終點。

閱讀更多

退休人生比存款一億五千萬更富有!6秘訣走出舒適圈,延緩衰老不生病,精彩又快樂

tCol 2018-03-14

銀髮族的重陽人生

退休人生比存款一億五千萬更富有!6 秘訣 走出舒適圈,延緩衰老不生病,精彩又快樂

在花蓮,有一群不老水手每日登山、溯溪、越野、海泳、甚至划船出海去尋找青春永駐的桃花源,因為他們認為,活在舒適圈只會加速老化,唯有走出舒適圈,熟齡族才能凍齡、逆齡、超齡、樂齡、無齡。

閱讀更多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