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郭美懿
因為肥胖引發心肌梗塞真的不是都市傳說!前急診醫師陳威龍曾因工作、攻讀博士兩頭燒,日夜顛倒、暴飲暴食,一年內胖近10公斤,在實驗室突發心肌梗塞,幸虧學弟及時發現送醫,在加護病房住了1週才撿回一命。重生後的他從攝取大量精緻 澱粉 轉為低碳飲食,改喝無糖豆漿或糖分較少的卡布奇諾,成功減重20公斤。
閱讀更多
2024-08-22
郭美懿
明明身體就沒啥狀況,為什麼莫名其妙覺得口乾舌燥、喝水都沒用呢?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都會發現自己變得容易口乾,口水變少、變黏稠,當心這是「口乾症」的警訊!口乾不但容易導致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更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因此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24-08-20
蔡曉萱 整理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 18 歲以上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率高達 50.3%,創 8 年新高,換句話說,每2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需要減重!但減重方法百百種,許多人往往陷入錯誤觀念的泥沼中,「小宙初日診所」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黃致遠就整理出常見的6大減重迷思,幫助我們擺脫減肥陷阱,邁向健康瘦身之路。
閱讀更多
2024-08-16
郭美懿
今年夏天特別熱,許多人狂吃冰品消暑,但可要小心別誤踩高糖地雷,讓血糖劇烈波動!有醫師就分享案例,表示52歲女病患原本血糖控制良好,但入夏氣溫動輒飆破30度,她大啖剉冰消暑,雖刻意將「糖水減半」,但因為愛吃芋圓、粉圓等高醣配料,血糖還是狂飆。醫師也建議,如果真想吃冰,剉冰比雪花冰好,霜淇淋較冰淇淋熱量低,改用杯裝而非甜筒,都是較好的選擇。
閱讀更多
2024-08-12
郭美懿
「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然而,造成肥胖的原因不一定與吃太多、吃太飽有關!減肥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表示,當「營養不足」時,體重也會失控,還可能引發出心血管疾病、肌少症、荷爾蒙代謝等一系列異常狀況。
閱讀更多
2024-08-01
蔡曉萱 整理
衛生福利部推廣「天天5蔬果」,建議國人每天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但國人外食比例高,每日要攝取足夠的新鮮蔬果並不容易,也因此出現許多便捷的蔬果家供品,更有業者打著「青菜底呷啦」的廣告詞來宣傳自家果菜汁。但蔬果汁真能完全取代新鮮水果,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嗎?醫師及營養師指出,這些標榜「高纖」、「蔬果」的果汁商品,其實隱藏巨大的「營養陷阱」,如看似健康的果菜汁,1瓶(400ml)含糖量竟高達26.4公克,相當於6.6顆方糖。若每天喝1.5瓶,含糖量直接超標!而且蔬果汁的營養價值和新鮮水果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閱讀更多
2024-07-24
錢政弘 醫師
我常聽到病患詢問:「我明明吃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這時候我會問:「你早餐吃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不是「三明治」就是「麵包」,這2樣都是屬於高熱量的精緻 澱粉 食物。我會提醒他們:「吐司和麵包是用油去揉麵粉做出來的,越鬆軟好吃的麵包,油加越多,早餐要換吃別的,例如水煮蛋、雞胸肉、花椰菜、地瓜等。」
閱讀更多
2024-07-19
柴田重信
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斷食。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閱讀更多
2024-07-12
莊宜芳醫師
54歲的林太太在公司擔任主管,兩個孩子也長大成人,家庭事業兩得意,然而近來她卻發現自己容易健忘,有時忘記重要會議和約會,情緒波動頻繁,甚至失眠或在夜裡冒一身汗醒來,這些症狀已影響她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她的月經在過去2、3年內變得不規則,最近1年已停經。
閱讀更多
2024-07-04
蔡曉萱整理
「油包肉」聽起來似乎是某種令人垂涎的美食,實際上卻是一種潛在的健康危機。現代人普遍飲食不均衡,常常以外食為主並缺乏運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迅速,體脂肪則急遽累積,造成所謂的「肌少型肥胖」問題,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見。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營養師王盈媗提醒,這種體型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對生命構成威脅!那麼,到底什麼是「油包肉」?為何如此危險?又有哪些人特別需要注意?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