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
林芷揚
台灣地震多,當地震來襲時,有些長輩因為年邁或是中風,不方便隨時起身移動,該怎麼逃?如果人正好在洗澡、如廁,又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22-09-16
照護線上
「剛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對於糖尿病很陌生。雖然有試著控制飲食,但是血糖依然不穩定。」 65歲的模範糖友翁女士說,「每次回診,我都會把關於血糖的問題提出來跟醫師討論,不管是飲食、運動或藥物,醫師都能幫忙解答疑惑。我也遵照醫師、衛教師的指示,按時使用藥物並調整飲食、運動、生活型態,漸漸把血糖控制好。」
閱讀更多
2022-09-16
林靜君談心室
台灣社會談論傳承時,多半集中在討論財產的分配,老一輩將房子、土地、股票分給下一代,就以為是傳承,沒有注意「傳」與「承」是雙方,僅有單向的分配,只是做一半。財產移轉或遺產分配沒有處理好,上一代的心意,常變成下一代的爭產糾紛,變成感情撕裂的主因。
閱讀更多
2022-09-15
張 Ceci
編按:作者張Ceci在38歲提早退休環遊世界,至今已8年。早在26歲的時候,她就訂下退休目標,至少需要3000萬台幣,而且還要有房、有車、沒有負債。既然知道了自己的目標,那要怎麼開始變有錢呢?她歸納整理出5個致富習慣,幫助她38歲財富自由。
閱讀更多
2022-09-14
老楊的貓頭鷹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為了省錢,在買東西的時候東瞧瞧、西瞅瞅,彷彿她看到的東西長了爪子似的,要伸進她的衣袋裡掏錢,而她只能把錢包捂得死死的,才能防止錢被掏空。於是,活得越來越節省,也越來越摳門。
閱讀更多
2022-09-08
山田知生
史丹佛大學教授紐森(Eric Knudsen)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只要改變「面對事物的方法」,即使過了25歲,仍能和兒童或25歲以前的年輕人一樣,甚至擁有更好的成長空間。在25歲之前,學習新知是人的本能,就算不用刻意練習,人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新 知識 ;然而成人會因為大腦「偏愛簡化」的機制,盡可能選擇已知的事物、排斥變化,為了不受限於大腦本能,成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專注、行動與休息。
閱讀更多
2022-09-06
優照護
從小,我就是爸爸的心肝寶貝,雖然上面還有個哥哥,但好東西總是我先拿、我先吃,因為有爸爸!功課不好?「沒關係,女孩嫁個好丈夫就行了」爸爸說。愛美愛花錢?爸爸很驕傲,因為我就是他心目中最漂亮的洋娃娃。
閱讀更多
2022-09-02
林靜君談心室
「在別人眼中我老公是模範先生,自律又顧家,實際上他嚴苛又挑剔,我做什麼事情,他都可以挑細節找毛病。我想離婚,大家都勸我要知足,但是每忍1分鐘都好痛苦,我不想要再忍耐了。」智英想問:這樣離婚真的是不知足嗎?希望自己不要做錯決定。婚前,智英欣賞先生上進、自我要求高、肯做、追求完美。新婚之始,先生不菸、不酒、不應酬、運動、會做家事,事業受肯定,生活有紀律。智英覺得老天爺對自己特別厚愛,給她這麼可靠的另一半。但漸漸的,先生的自律變成智英的惡夢。先生的腦袋像植入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什麼事情都要依循他的標準,不符合他的標準就是錯誤。他像挑剔的法官有一本厚厚的法則,不時審判家人的行為:補眠、追劇、吃垃圾食物、滑手機都是懶人廢物,甚至要求體脂率不能高於20%。家裡要維持一塵不染,有一次智英賭氣,跪著來回拖了6次地板,最後先生還是拿起抹布擦拭桌腳,用嫌棄口吻說,「怎麼一點小事也做不好?」更讓智英難以啟齒的是,先生連做愛時間都是每周固定,像上課一樣,一堂不能少,也不能多。機械化的行為,搞得智英覺得靈肉分離,實在太荒謬。智英試圖溝通、吵架都沒有用,先生依然控制欲和固執態度,智英好累,她向先生說:「我配不上你的完美。」先生則回她:「既然知道就改進。」她不想努力了。
閱讀更多
2022-09-02
財經專家 李美虹
日前同學群組傳了一則名為〈老齡社會的新常識〉文章,大意是日本有一門新學問叫「終活」,就是人生終結活動,看了之後,許多和我一樣50幾歲的同學都心有同感。
閱讀更多
2022-09-02
郭美懿
習慣了電子媒體的短暫炫目,電商購物的便利快捷,你有多久未曾造訪一家書店,藉著觸碰書頁的手感,讓思緒在字裡行間飛翔?或許閱讀實體書是一種老派,那麼散落在台灣角落的數百家獨立書店,就是守住這種美好的存在。
閱讀更多
27/ 30
第 2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