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負荷

顯示第 314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242

一點點小改變慢慢積累,最後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3方法變成自律高手、真正享受人生

tCol 2023-10-04

湯小小

一點點小改變慢慢積累,最後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3方法變成自律高手、真正享受人生

學游泳時,老師不會一開始就教你很難的游泳姿勢,而是先教你怎麼憋氣,然後教你手部動作,再教你腿部動作,最後才教你怎麼游。學跳舞時,老師也不會一上來就教你跳完整的舞,而是先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教,每一個動作都學會了,最後才跳完整的舞。這就是循序漸進,從難度最小的事情開始,一步步拓展,最後輕鬆達成預定的目標。

閱讀更多

富爸被3子輪流逼寫遺囑,光財產明細就寫了快10張A4紙…「遺產留給他,他才願意照顧我的晚年」

tCol 2023-09-25

劉韋廷

富爸被3子輪流逼寫遺囑,光財產明細就寫了快10張A4紙…「遺產留給他,他才願意照顧我的晚年」

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孩子是許多父母一輩子努力想要守護的目標,希望他們衣食無憂、有一番事業。

閱讀更多

夢想「天天睡到自然醒」,退休才3天竟焦慮大爆發…醫盤點高齡就業「這些好處」:利大於弊

tCol 2023-09-20

郭美懿

夢想「天天睡到自然醒」,退休才3天竟焦慮大爆發…醫盤點高齡就業「這些好處」:利大於弊

據國衛院研究,台灣中高齡族群憂鬱症盛行率達到16.3%,大約每6位中高齡者即有1位患憂鬱症,歸咎原因除了衰老病痛、親友離世、子女關係疏離等原因,退休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使人憂鬱、退化。職場上競爭鑽營、為工作苦惱,甚至失眠、焦慮、恐慌,退休後壓力不復存在,不是一切都該迎刃而解、無憂無病?為什麼退休這道「解憂藥方」,反而成了許多人致鬱的病因?

閱讀更多

聽力退化恐失智?12大危險因子「聽力喪失」排第1…精神科醫:「改善聽損」有助社交還護腦

tCol 2023-09-18

莊宜芳醫師

聽力退化恐失智?12大危險因子「聽力喪失」排第1…精神科醫:「改善聽損」有助社交還護腦

9月21日為國際失智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失智12大危險因子,包括缺乏教育、聽力損失、頭部外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憂鬱、社交孤立、空氣汙染。這些危險因子綜合起來可以解釋達40%失智的成因與風險,其中聽力喪失占8%,排名第1。

閱讀更多

30歲長骨刺、椎間盤突出,復健科醫師親身實證:我如何不開刀讓脖子變好,10年來沒吃過一顆止痛藥

tCol 2023-09-08

林頌凱 醫師

30歲長骨刺、椎間盤突出,復健科醫師親身實證:我如何不開刀讓脖子變好,10年來沒吃過一顆止痛藥

在台灣,每5人中,就有3人有頸椎問題,頸椎病成了全民新疾病!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

閱讀更多

72歲阿伯也可以!省力護腰服、電動車幫搬運…「職務再設計」助陣高齡就業者:繼續打拼沒問題

tCol 2023-09-05

鄭鴻達

72歲阿伯也可以!省力護腰服、電動車幫搬運…「職務再設計」助陣高齡就業者:繼續打拼沒問題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預計2055年更將超越日本,與韓國並列「全球最老國家」。面對高齡化為勞動力帶來的挑戰,勞動部推動「職務再設計」措施,鼓勵企業改善工作條件及調整工作方法,讓中高齡者勞動力得以充分再利用。


閱讀更多

氣候變遷好遙遠?極端高溫、霸王寒流、空污…都影響心血管健康!台大研究:「這樣做」趨吉避凶

tCol 2023-08-25

郭美懿

氣候變遷好遙遠?極端高溫、霸王寒流、空污…都影響心血管健康!台大研究:「這樣做」趨吉避凶

今年全球各地頻現極端氣候災難,除了帶來災情,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台大研究團隊就發現,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導致冬天好發心血管疾病;而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閱讀更多

72歲嬤喪夫後陷分離焦慮,獨子崩潰「我好怕回家」…醫:練習2功課安頓身心,先照顧好自己

tCol 2023-08-10

莊宜芳醫師

72歲嬤喪夫後陷分離焦慮,獨子崩潰「我好怕回家」…醫:練習2功課安頓身心,先照顧好自己

最近讀了張曼娟的《自成一派》,才知道她成了照顧者,照顧罹患老年思覺失調的父親與認知(失智)症的母親,書中「照顧者的巨大沙漏」一系列文章,娓娓道出照顧者種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天堂與地獄。

閱讀更多

醫籲「這些症狀」應警覺! 恐為襲擊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tCol 2023-07-06

NOW健康

醫籲「這些症狀」應警覺! 恐為襲擊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難以察覺,容易被輕忽!為了提升民眾的健康意識,東生華製藥與健康傳媒於6月10日在台中舉辦「2023啟動心航線 全台護心大串聯」公益講座,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呂尚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偉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分別以「心絞痛保命3步驟」、「避免二次中風的關鍵因素 血壓控制」、「打擊高血脂症」等主題,來探討心血管保健的重要性,同時呼籲這些疾病的病兆,讓民眾能在第一時間就找對科別就醫。

閱讀更多

10大癌症殺手》生有2子卻罹肺癌4期,妻子盼他看到小孩長大!名醫嘆沒做1件事:他恐半年內離世

tCol 2023-06-19

陳晉興

10大癌症殺手》生有2子卻罹肺癌4期,妻子盼他看到小孩長大!名醫嘆沒做1件事:他恐半年內離世

編按:衛福部統計處日前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結果,依死亡率排序,惡性腫瘤(癌症)已連續41年居冠,其中又以肺癌連續19年位居所有癌症之首,發生率也是排名第2,每年死於肺癌者就超過1萬人,儼然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肺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多年,男女癌症死亡第1名都是肺癌。從1990年後,台灣的吸菸比率年年下降(32%降到14%),肺癌發生率卻是年年上升(每10萬人口17人升高到35人)。這顯示不是抽菸才會罹患肺癌,二手菸、廚房油煙也都是成因,特別是「非抽菸」而罹患肺癌的比例逐漸攀升。值得注意的是,肺癌死亡率雖高,但若能早期發現,存活率也能提高,罹患肺癌第1期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第2期降至59.2%,第4期更只剩下12.6%,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至關重要。尤其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類型,而早期肺腺癌無法透過胸部X光發現,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肺癌篩檢。國健署表示,LDCT做為肺癌篩檢工具確實有機會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根據結節大小和CT影像型態特徵,來評估良性和惡性的可能性。《今周刊》早在2017年率先以封面故事報導「新國病肺癌」,時任肺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的陳晉興就疾呼國民健康署應在既有的「四癌篩檢」外,另將國人死亡人數高居前二位的肺癌、肝癌篩檢納入。經過5年奔走,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開辦第5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肺癌篩檢」,短短半年就揪出160個確診肺癌個案,新診斷的4期(末期)肺癌個案比例更從57.9%下降為109年度的50.1%,減少近8個百分點,對於4期存活率極低的肺癌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一大進步。(原文刊載於2022/3/10,更新時間為2023/6/19)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