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退化恐失智?12大危險因子「聽力喪失」排第1…精神科醫:「改善聽損」有助社交還護腦

聽力退化恐失智?12大危險因子「聽力喪失」排第1…精神科醫:「改善聽損」有助社交還護腦

9月21日為國際失智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失智12大危險因子,包括缺乏教育、聽力損失、頭部外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憂鬱、社交孤立、空氣汙染。這些危險因子綜合起來可以解釋達40%失智的成因與風險,其中聽力喪失占8%,排名第1。

 

這項數據是根據過去10多年來,累積的觀察型流行病學研究證據,但觀察型研究無法提供很清楚的因果關係,接下大家會想問的就是:如果聽力損失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那麼治療老年人的聽力損失,是否會減少認知衰退及可能的失智風險?

 

最近,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就揭露一項相關試驗結果。

 

聽力介入,可延緩高風險者認知退化

 

2017年底,研究團隊在美國4個不同地點招募近千名70至84歲長者,每個人都有輕度至中度的聽力損失,且他們的認知功能完好,沒有重大的認知障礙。

 

研究招募2組不同受試者,其中一群是參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人群」(ARIC)研究的老人,以監測心血管健康;其餘則是經由廣告招募而來的健康社區志願者。兩組相較,ARIC參與者的年齡較老,並具有更多認知退化的危險因子,如較高比例的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較低的教育程度和收入。

 

在試驗研究中,參與者被隨機分為2組,一半獲得免費的助聽器,並與聽力師進行4次會面,了解並協助滿足他們對於聽力溝通的需求。而另一半對照組則接受一般衛教,由護理人員與受試者討論對於健康老化相關的重要議題,如營養、疫苗接種等,每個人都與研究人員有相同的接觸頻率。

 

出乎意料的是,經過3年研究,接受聽力介入的老人與對照組相比,在認知退化速度上沒有任何差異。但研究團隊深入探究後,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接受聽力介入的ARIC參與者,3年內認知退化的速度明顯較緩慢(只有對照組的一半)。相反的,健康志願者與對照組的認知退化速度相同,這意味着聽力介入沒有太多效果。

 

研究團隊認為,在ARIC組中,聽力介入可以顯著減少認知退化,是因為這群老人家有較高的失智風險或實際上可能已有認知退化。而志願者幾乎沒有認知退化,也就是對於狀況良好、認知退化緩慢的人而言,很難藉由聽力介入再進一步減緩它。

 

改善聽力,有助於長者參與社交

 

所以,如果一個老人具有較多的失智危險因子時,聽力介入真的可能幫助減緩退化嗎?

 

雖然試驗中,聽力介入對於健康社區志願者的認知退化沒有助益,但理論上在長期的介入後,對認知功能退化還是可能有幫助的。更重要的是考慮更為直接的影響——聽力介入絕對可以改善溝通效益,並幫助老人家更無礙、更有意願參與社交。

 

聽力損失造成認知退化有3個主要的理論:

 

一、當有聽力損失時,會比較不願參與社交活動,因此可能變得更加孤獨或內向,社交活動刺激的減少,是重要的失智危險因子。

 

二、聽力損失會讓大腦無法從耳朵中獲得清晰的聲音,以至於大腦需要不斷調配資源來幫助聽力,以彌補思考和記憶能力或幫助保護大腦免受其他病理因素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是聽力損失導致失智,而且聽力損失使大腦負擔更重,從而更容易受到其他可能導致失智的病理影響。被稱為認知負荷假說。

 

三、聽力損失可以直接對大腦的結構完整性產生負面影響。由於大腦的某些部分不斷減少聽覺刺激,這些部分的大腦可能會更快地萎縮,而影響認知功能。

 

研究團隊倡議,任何老年人都應該檢查聽力,並在有需要時解決聽力問題。實際上,聽力介入沒有風險,能幫助長期減緩認知退化。

 

在臨床經驗中,很多老年病人都覺得聽力變差是正常老化,而且覺得戴助聽器影響美觀,似乎昭告天下自己有聽力「障礙」,所以排斥戴助聽器。此外,助聽器只是聽力介入的一部分,同時也需要聽力師根據長者生活方式進行設定與調整。對於70多歲和80多歲的老人家而言,不只提供他們助聽器,聽力師的支援服務至關重要,才能增加他們對科技的接受與持續使用。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