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護理

顯示第 112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為何要預立醫療決定?成了病人,你很難保有醫療決定權…簽署率不到1%,問題出在哪?

tCol 2024-10-14

黃靖文

為何要預立醫療決定?成了病人,你很難保有醫療決定權…簽署率不到1%,問題出在哪?

我國《病人自主權利法》於2019年1月上路,是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5年多來累積8萬多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只是,若以我國成年人數來推算,簽署比率還不到1%。《病主法》最大推手、前立委楊玉欣,本身受罕病所苦。她說明,人生充滿無常,我們都會無法預期何時遭逢意外,在意識清楚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是立刻要做的事」。她認為,接受、拒絕醫療行為是基本人權,政府應全額補助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費用。前身為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現在於第一線推廣預立醫療決定的為愛前行基金會副執行長邱宇晨坦言:「在台灣,即便是年過六旬的退休族,都認為自己離生死議題還很遠,更遑論年輕族群。」(原文刊載於2024/8/20,數據更新時間為2024/10/14)

閱讀更多

懂吃、懂動,才能優雅老去!資深護理師3飲食建議改善營養、3運動處方增強肌力,邁向幸福獨立老

tCol 2024-10-01

優照護

懂吃、懂動,才能優雅老去!資深 護理 師3飲食建議改善營養、3運動處方增強肌力,邁向幸福獨立老

隨著全球人口逐漸老化,高齡者的健康照護已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而如何透過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來維持高齡者的健康,則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閱讀更多

她看到兩位輪椅老人,領悟「優雅依賴」的真諦:不只被動接受,用笑容和感謝為照護員帶來喜悅

tCol 2024-09-26

韓星姬

她看到兩位輪椅老人,領悟「優雅依賴」的真諦:不只被動接受,用笑容和感謝為照護員帶來喜悅

「哪一種動物早上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雙腳走路,晚上用三隻腳走路呢?」這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就是「人類」。人出生的時候用四隻腳爬行,一段時間後學會用雙腳站立。隨著時間推移,有了年紀後開始拄著拐杖行走,成了三隻腳。雖然雙腳行走困難,有枴杖已是萬幸,只要有心,隨時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動。但隨著年紀增長,健康狀況惡化,行動越來越不便時,日常起居終究要依賴別人,這點再成功的人也不例外。

閱讀更多

夫妻迎來退休生活,先生突中風!妻子請照服員:照顧家人也要保留自我空間,照護路才能走長遠

tCol 2024-09-24

劉詩瀚

夫妻迎來退休生活,先生突中風!妻子請照服員:照顧家人也要保留自我空間,照護路才能走長遠

熟練地翻著荷包蛋、烤土司,加上水果點綴,一旁的牛奶才剛微波好,一天二人三餐四季,就是現在生活的寫照,手做早餐是美雲(化名)年紀漸長後養成的習慣。

閱讀更多

母下樓摔跤住院,父年邁、哥、姐都在外縣市,剛升上小主管的她,聽到需照護2個月,整個人傻了

tCol 2024-09-19

劉詩瀚

母下樓摔跤住院,父年邁、哥、姐都在外縣市,剛升上小主管的她,聽到需照護2個月,整個人傻了

「妳媽媽跌倒了正在醫院,只有爸爸一人在旁邊,可以盡快過來嗎?」小雅(化名)接到電話愣了一下,隨即慌張地收拾包包衝出公司。

閱讀更多

育兒沒有正確答案!可以自由談論各自理念,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他人領域、斷然指稱對方方式不正確

tCol 2024-09-12

李美蘭

育兒沒有正確答案!可以自由談論各自理念,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他人領域、斷然指稱對方方式不正確

無論多麼平等的關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一名引領和維持團隊凝聚力的角色,換句話說,如果團體裡沒有主導者,也無人積極整合、協調意見,時間一久,這個團體的組成就會不了了之。同時,團體中的成員若多採消極、不合群的態度,那麼該團體也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唯有領導者和成員之間能相互配合,團體才能持續下去。

閱讀更多

女人再怎麼聰明,生了孩子也會變傻子!建立媽媽群組,除了分享育兒知識,也拯救我的疲憊和恐懼

tCol 2024-09-10

李美蘭

女人再怎麼聰明,生了孩子也會變傻子!建立媽媽群組,除了分享育兒知識,也拯救我的疲憊和恐懼

「再怎麼聰明的女人,只要生了孩子也會變傻子。」 對於第一次生孩子的母親來說,多半都會對這句話產生強烈的共鳴。到底是誰說出這麼殘忍但又一針見血的話呢?

閱讀更多

媽「留一口氣回家」卻受折磨,她成宗教師為上萬人送行…釋普安: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善終做準備

tCol 2024-09-09

郭美懿

媽「留一口氣回家」卻受折磨,她成宗教師為上萬人送行…釋普安: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善終做準備

想像中,出家人的修行不沾凡塵,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顧問釋普安卻「入世」得很。安寧病房的工作,讓她經常需要握著臨終病人的手,或試圖平靜面對至親即將離世而歇斯底里的家屬。她照顧的也不只是佛道教徒,更多是其他信仰或無神論者,甚至打破戒律,陪著病人一起翻聖經、唱詩歌。18年來她如同擺渡人,為上萬名病患送行,有市值逾百億的企業總經理、不識字的童養媳阿嬤、也有大半輩子關在監獄裡的黑道流氓,甚至是出生僅48天的新生兒。她說,來到臨床後,對「苦難眾生」4個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安寧病房,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閱讀更多

超高齡社會,蘊藏巨大潛力!「優世代」不只中高齡就業,它代表全新機會、市場、在地安老尖兵

tCol 2024-09-05

楊寧茵

超高齡社會,蘊藏巨大潛力!「優世代」不只中高齡就業,它代表全新機會、市場、在地安老尖兵

再不到幾個月,臺灣就將成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二十%的超高齡社會,媒體和民眾普遍對於超高齡社會的快速來臨抱持著恐懼和負面的心態,而忽視了其中可能蘊藏的巨大潛力和機會。其實,人類快速高齡化創造了一個全新世代—The Young Old,簡稱YO(優)世代。善用優世代的力量,結合共生社區的推動,我們可以讓臺灣的人口超高齡化變得不那麼可怕,讓人人都可在地安老的幸福高齡社會成為可能。

閱讀更多

臨終時子女不現身,我選擇做他「沒血緣親人」!靈性關懷陪走生命最後一哩路,讓生死兩相安

tCol 2024-08-28

郭美懿

臨終時子女不現身,我選擇做他「沒血緣親人」!靈性關懷陪走生命最後一哩路,讓生死兩相安

據健保署統計,台灣2022年使用安寧療護服務者已達6萬7千多人,癌症病人過世前一年接受過各種形式的安寧療護者,比例也超過61%。安寧病人身體的病痛,能透過先進醫療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但身心靈性的困頓,該從何處得到撫慰?所謂「靈性關懷照顧」,便是由此應運而生。一般以為「靈性關懷」與宗教信仰相關,事實上它更著重引導末期病人找到生命價值與意義、圓滿心願,學習因應即將發生的事。「目的就是生死兩相安,讓離開的人放鬆、沒有遺憾地往前走,而活著的人可以帶著祝福、思念,走他該走的人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