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聚會中也不乏有領導能力的人,會率先站出來主導聚會、很會照顧其他成員,而且知道很多訊息,所以身邊時常圍繞著很多媽媽。在媽媽聚會中,不是自己想當領導者就當,必須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行。
然而,領導者的性格也會左右聚會的品質,例如性格溫和善良的領導者,周圍也會聚集個性相似的人。當然,再健全的團體也會出現另類人物,與群體性格不合的人自然會被淘汰。但是身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會遵循適當的界限,不會盲目地排斥性格不同的成員。
有好的領導者做為媽媽聚會的中心,那麼大家聚在一起時,就不會在背後說人閒話或是在團體內另組小圈圈。相反的,如果道德感較弱的人成為領導者,這個團體很容易就會分裂、內鬥、排斥看不順眼的人,如果大多數成員也和領導者的個性相似,就會發生排擠問題。
我們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聚會中,擔任領導者的姊姊會散發出耀眼的存在感。她對大家一視同仁,對任何人都很親切。她同時也是一名新手媽媽,但屬於那種即使是第一次,也做得很好的人。
這位領導者姊姊從網路和書籍中涉獵了許多育兒知識,所以當其他人遇到育兒苦惱時,能不吝給予恰到好處的解決方案。她待人講求公平,給予的情報也很公平。
不僅如此,她堪稱是嬰兒副食品界的白種元。她會親自製作韓牛副食品、有機水果零食送給其他媽媽,大家也會回送禮物答謝。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以快遞互送給孩子的禮物和零食,也算是一種特別的聚會。
除了物質支援,如果有人訴說育兒辛苦之處,就算揉著睏倦的眼睛,她也會用心傾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法,因此與大家累積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大家都說能在護理之家遇到好的同期媽媽可是福中之福。
謝天謝地,我很有福氣,因為有這位能照顧到每位成員、不排斥任何人的領導者姊姊為中心,才能凝聚其他同樣善良、體貼的人,並組成和諧的團體。
「多管閒事」和「提供建議」只是一線之隔
若在聚會時,原本和樂的氣氛瞬間變冷,就會知道媽媽們在不知不覺間展開了心理戰。只差沒拿槍而已,這種狀況和戰爭沒什麼兩樣。
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戰呢?不外乎育兒、家務、炫耀孩子,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做法、知識才是正確答案,打著「建議」的名目,互相進行實質干預。
「你都買二手書啊?哎喲,雖然只是孩子,但還是買本新書吧!」
「買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要會看才是重點啊!」
聽起來像建議,卻讓人覺得不舒服。要是真的認為買二手書不好,那就買本新書來當作禮物啊!
不認同彼此的育兒觀念、隨便干預的態度會使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媽媽之間越線干涉的行為時有所聞,但是真的懷有惡意、刻意讓對方不開心的情況少之又少。
因為親近,所以會在擔心和干預之間游移,不自覺表露內心想法,站在聽者的立場,就有可能產生不舒服的感受;說話的人認為自己是好意,所以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偶爾還是不免傷人。
雖然出發點是為了想幫助對方,但有些媽媽的說話方式隱約是在打壓對方,這可以從語氣中感受得到。出於「在育兒方面我略勝一籌」的心態而提出的建議,就會被對方認為是多管閒事。
對別人的教育方式給予批評指教,特別容易發生在育兒經歷二十年以下的媽媽圈當中。這種媽媽多半只以自己接觸到的部分訊息為基礎來進行判斷,並未看到其他面向的狀況。不了解情況加上不承認自我局限性而提出建議,非但無法提供幫助,還會破壞關係。
例如看到很早就開始學認字的孩子說:「這麼早教孩子認字做什麼呢?會抑制孩子的想像力啊!」或是相反,「都快七歲了還不會認字嗎?得趕緊教啊,不然以後上學該怎麼辦?未來要學的可多了。」像這樣不尊重他人、隨意主觀評斷別人的教育觀,不僅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會覺得氣憤。
「我才不讓孩子去學些有的沒的呢!那樣會限制發展,小孩就是要多玩才會幸福。」像這種話也一樣。上補習班或學習才藝的孩子並非不幸福,孩子也不是光玩就會幸福,每個人都不一樣,有自己的成長步調。
可以確定的是,育兒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每位父母都是根據各自的理念並符合實際狀況,盡最大努力撫養孩子,記住這點就不會越線。我們可以自由談論各自的育兒理念,但不能斷然指稱對方的方式不正確,任何人都無權隨意侵犯他人育兒的領域。
保羅.科爾賀在其著作《就像流動的河流》(Like Flowing River)中寫到:「那位愛評論別人家院子的傻瓜,根本不把自家院子的花木放在眼裡。」我們只要把自己院子裡的花木照顧好就夠了,不用過分關注別人家的庭院。
(本文摘自《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 ,究竟出版,李美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