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自主權

顯示第 9110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112

林靜芸/獨處,是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學會「一個人」,反而更快樂

tCol 2018-12-28

林靜芸

林靜芸/獨處,是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學會「一個人」,反而更快樂

「老人獨處」變成現代社會的問題,老人重視親情,盼望家人團聚,一旦獨處,容易發生心理障礙,出現緊張、恐慌、焦慮等情緒。醫學研究證實,愈早學會獨處的老人愈長壽,而且生活品質愈好。

閱讀更多

自己的生命自己決定!病人自主權利法,讓你尊嚴走向生命終點

tCol 2018-12-21

黃詩絜

自己的生命自己決定!病人 自主權 利法,讓你尊嚴走向生命終點

人生走到最後階段,誰不希望有個美好、有尊嚴的終點?95歲李爺爺,失智十多年,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行走、溝通甚至吞嚥能力,完全臥床需看護照顧,因年事已高,家屬選擇安寧療護。

閱讀更多

「決定好了嗎?要救嗎?」人生最後一哩路,請讓我自己做決定

tCol 2018-11-15

商周出版

「決定好了嗎?要救嗎?」人生最後一哩路,請讓我自己做決定

在生命的盡頭,我們希望保有自己決定接受什麼樣醫療措施的選擇。只是,什麼樣的狀況,你才會覺得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呢?

閱讀更多

要搶救還是放手?看親人受苦,是世上最難受的事,只要帶著善意做決定,他們都能理解

tCol 2018-11-13

愛長照

要搶救還是放手?看親人受苦,是世上最難受的事,只要帶著善意做決定,他們都能理解

突然的被推到前線去面對家人的死亡,不是一件你曾經預想過的事。當下情況那麼混亂,你卻必須做出立即的反應與決定,急救與否、插管與否?你不是醫療人員,只能憑著僅有的訊息做出判斷,你同意讓家人插管治療,已經是你當下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閱讀更多

普悠瑪翻覆》面對生命無常,除了把握當下,你還可以這樣做!

tCol 2018-10-22

林芷揚

普悠瑪翻覆》面對生命無常,除了把握當下,你還可以這樣做!

昨(21)日傍晚發生台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脫軌翻覆的意外,目前已知造成18人死亡、187人受傷就醫,傷亡慘重引起民眾驚恐,罹難者家屬面對親友驟逝更是悲痛不已。快樂出門,卻無法平安回家,人生無常只在一瞬間,我們該如何面對?

閱讀更多

《病人自主權利法》 將上路!柯文哲:重新思考生命意義

tCol 2018-10-09

林芷揚

《病人 自主權 利法》 將上路!柯文哲:重新思考生命意義

自己的臨終自己決定!亞洲第一部全面保障病人 自主權 的《病人 自主權 利法》即將在明(108)年1月6日正式施行,台北市長柯文哲今(9)日公開示範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呼籲民眾即早簽署,讓人人嚮往的善終不再只是想像。

閱讀更多

人生的最後期末考:得到重病的時候,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

tCol 2018-08-29

商周出版

人生的最後期末考:得到重病的時候,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

如果有一天,你年紀大了被醫師診斷了重病,你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還是不想知道,都交給家人決定?A. 想完全知道,連細節的部分也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B. 想知道,但不用知道這麼詳細,差不多就可以了。C. 不想知道,請跟我的家人說,他們幫我決定就好。D. 其實都可以啦!醫師你決定就好了!E. 沒想過,我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知道。

閱讀更多

龍應台/臨終之事,不能等死了才要談

tCol 2018-08-01

天下雜誌出版

龍應台/臨終之事,不能等死了才要談

美國做過調查:百分之八十的人希望在家裡臨終,但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醫院裡往生。現代世界最「違反人權」的應該就是這件事吧?朋友悲傷的眼睛流下了止不住的淚水,七十歲的老男人泣不成聲,「她唯一的願望,我都做不到……」

閱讀更多

陳秀丹/讓老人家有尊嚴地善終,國外做得到,我們呢?

tCol 2018-06-26

愛在三采閱讀

陳秀丹/讓老人家有尊嚴地善終,國外做得到,我們呢?

有一位澳洲籍的主治醫師,他是一位相當知名的靈性照顧醫師,常應邀到臺灣及世界各地教學、演講,有一次我出席在菲律賓召開的「亞太安寧會議」,這位主講醫師開場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說:「其實今天我的內心是充滿著深度哀傷的,因為我高齡九十二歲的父親,就在我要出發來此地的前兩天,在家裡往生了......。」

閱讀更多

最終微笑離開,生死兩相安 黃勝堅:安寧療護減少痛苦,更化解人生恩怨情仇

tCol 2018-06-21

林芷揚

最終微笑離開,生死兩相安 黃勝堅:安寧療護減少痛苦,更化解人生恩怨情仇

急診室裡,突然送來一位骨瘦如柴、喘得上氣不接下氣的老先生,醫師一看立刻對病人兒子說:「你父親現在呼吸衰竭,如果不插管很快就會走了!要不要救?」救人是醫師的天職,簡單一句問話卻讓家屬的心狠狠揪成一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急診室常常送來這樣的病人,醫護人員有告知義務,也必須尊重家屬,但「你這樣問我,我怎麼回答?」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