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寂寞

顯示第 18119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287

50歲以後,是人生不可缺乏的重要階段!張曼娟:就讓我們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

tCol 2020-04-21

張曼娟

50歲以後,是人生不可缺乏的重要階段!張曼娟:就讓我們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

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

閱讀更多

50歲後更要暢所欲言,多認識「這種」朋友吧!老公、老婆都不如「老伴」重要

tCol 2020-04-17

蔡佳芬

50歲後更要暢所欲言,多認識「這種」朋友吧!老公、老婆都不如「老伴」重要

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越老越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閱讀更多

再要好、再埋怨的伴,總有人先走!他喪妻2年從悲痛走出:餘生過精彩,才是最後的愛

tCol 2020-04-15

小虎文

再要好、再埋怨的伴,總有人先走!他喪妻2年從悲痛走出:餘生過精彩,才是最後的愛

「我的老婆過世2年又4個月後,我才接觸到一葉蘭(喪偶協會)。那時候我白天看不出來、到處工作、旅遊,但是晚上一個人開車時,我就會悲從中來。」

閱讀更多

存500萬幫家人還債,卻得不到感激,彼此感情都耗盡!吳若權:天下最難的是,甘願

tCol 2020-04-13

吳若權

存500萬幫家人還債,卻得不到感激,彼此感情都耗盡!吳若權:天下最難的是,甘願

如果夠甘願,即使寒窗苦讀無人問,也不會覺得 寂寞 ;只要夠甘願,即使散盡千金,也覺得助人為樂。

閱讀更多

不只更年期,子女離家後更要面對「空巢期」 50歲後這樣護巢,心不再空虛

tCol 2020-04-08

華人健康網

不只更年期,子女離家後更要面對「空巢期」 50歲後這樣護巢,心不再空虛

隨著孩子成人,相信做父母的多半是既欣慰又感慨。欣慰的是,這麼辛苦拉拔孩子終於長大了;感慨的是,歲月不饒人,過去黏人的孩子已不再需要自己的時刻關心。更重要的是,隨著孩子的獨立、離巢,自己似乎也失去了生活重心。面對這樣的情況,到底該如何是好呢?且聽精神科醫師怎麼說!

閱讀更多

愛情需要承諾,但承諾不等於婚姻!40歲後幸福快樂,你需要的不是玻璃般的親密關係

tCol 2020-03-27

鄧惠文

愛情需要承諾,但承諾不等於婚姻!40歲後幸福快樂,你需要的不是玻璃般的親密關係

所謂放棄「森林」、進入一對一的婚姻,對某些人很困難。因為很難找到一棵「完美的樹木」,單一棵樹無法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為了避免失望跟憤怒,有些人習慣這棵砍一點、那棵鋸一段,因此無法放棄森林。

閱讀更多

友情也要斷捨離?20年老友竟絕交!別害怕孤單,自己過得好,才能交到好朋友

tCol 2020-03-27

劉黎兒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六

友情也要斷捨離?20年老友竟絕交!別害怕孤單,自己過得好,才能交到好朋友

Q:我是婉玲,已經59歲了,還來問交友問題,似乎有些丟臉,但現實上我最近剛被一位交往20幾年的朋友宣布「朋友關係結束」,而且是用LINE來告知,我再怎麼打電話給她,她都不接!不敢相信,但已2個月了,我想她是真的不要我這個朋友了!或許我有點自我中心,但她的理由是「我不覺得妳是我的朋友!」我無法接受,不久前,我們還常一起出遊,現在感覺被背叛。我也覺得 寂寞 ,但這個時期,很難交新朋友,要怎麼辦呢?

閱讀更多

這些人做到「這4重點」,看起來超年輕!尤其要多跟「這樣」的人一起,50歲後每天都幸福快樂!

tCol 2020-03-12

麥可.勒巴夫

這些人做到「這4重點」,看起來超年輕!尤其要多跟「這樣」的人一起,50歲後每天都幸福快樂!

保持活動與學習,對生活充滿探索的樂趣。熱情追求好玩有趣的事物,多運動,注意飲食,積極樂觀,信仰宗教。跟樂觀進取的人相處,對於消極悲觀的人則敬而遠之。這些事情無法使你停止老化,但是能夠讓你老當益壯。

閱讀更多

退休後要和年輕人在一起,一個人太寂寞了!共生社會正流行,老了,你會想住這裡!

tCol 2020-03-02

山崎亮

退休後要和年輕人在一起,一個人太 寂寞 了!共生社會正流行,老了,你會想住這裡!

除了支持居民生活的商店和餐廳,還設有障礙兒安置機構、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服務型老年人住宅、學生住宅、溫泉設施,以及農地和羊駝牧場。負責設計的西川英治先生提到:「設計的不是硬體,而是一個生活場景。」

閱讀更多

關心原來有分「兩種」,大部分人都表達錯了!50歲用心經營關係,你可以「這樣」做

tCol 2020-02-27

伊麗絲.桑德

關心原來有分「兩種」,大部分人都表達錯了!50歲用心經營關係,你可以「這樣」做

你在關注人時所用的態度,也有可能如同你在關注某種你想取得以做為他用的物品。帶著關懷去關心你孩子(或你伴侶)的內心感受,就另當別論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