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4
吳若權
媽媽第二次中風住院的那七天,給我帶來深刻的省思,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很不容易,但必須開始。從前的我,是為她而活;此後的我,是為自己而活。
閱讀更多
2020-04-17
林芷揚
一位66歲女士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因疾病已發展到末期,除了四肢和軀幹肌肉無力之外,幫助呼吸的肌肉也失去力氣,需仰賴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協助呼吸。雖然呼吸器需要額外自費租用,病人的兒子仍租了一台回家,希望讓母親舒服一點。不過,病人每次戴上呼吸器都感到面部壓迫、呼吸不順、胸悶不舒服,但不戴呼吸器,又覺得自己辜負了兒子的好意,很不安,心裡充滿罪惡感。該怎麼辦呢?
閱讀更多
2020-03-25
林芷揚
2007年,林靜君年僅31歲的妹妹忽然傳出腦中風消息。妹妹是虔誠的佛教徒,吃素、愛運動,非常健康。「我都覺得如果是發生在我身上,還比較合理,因為以前當記者,生活型態比較不正常。」旅居紐西蘭、下一站準備前往澳洲的林靜君中斷計畫,趕緊帶著女兒回到台灣。飛機降落的那一刻起,老天爺給的一連串生命功課,即將引領她走向不同的未來。
閱讀更多
2020-01-21
小虎文
「我不是一個太樂觀的人,我認為『『規避風險』,才能幸福』,退休與財務有關,財務規劃很重要,不然就別退休。萬一『被退休』,就要趕緊找份工作,因為真要說到『貧富差距』或『階級對立』,老後會更加明顯。」
閱讀更多
2020-01-08
王炘珏,口述/吳念真
2019年十二月,導演吳念真簽下了預立醫療決定書。年逾六十的他,一九年生了一場大病。他說,這份決定書會決定他人生最後的樣貌,也代表他對人生的態度。《今周刊》專訪吳念真,分享他簽署決定書的心路歷程,及對生命價值的解讀。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得漂亮、走得尊嚴,以下是他第一人稱自述。
閱讀更多
2019-12-16
劉佳宜
六十七歲的湯伯因為關節疼痛、暈眩與胸悶,經急診評估之後轉住院治療。護理師看見陪伴的大女兒,在照顧上有很多焦慮跟緊張,所以希望社工師能前去瞭解,他們是否需要幫忙。
閱讀更多
2019-10-23
小虎文
「20年前我就訂定我的志向,讓沒有死去的人,能活得好一點。」說話的楊玉欣笑容甜美,氣質優雅地和餐廳每個人打招呼,一點都看不出已經年過40歲,而在她輕盈溫柔的言語下,是清晰的思路與堅定的信心。
閱讀更多
2019-10-23
李少彤
編按:50歲前的長大,是收到一張張紅包(喜慶);50歲後的我,收到一張張白包(喪事)…會不會哪一天,就輪到我?有句話是說,「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對中年後的我,意思是人生無常,也許下一秒,我想做的再也做不了了,誰也不能保證死神有跟你約定好哪個時間帶你走?生命的最後,我不想帶走遺憾,真的不想啊…所以,我決定活出我想要的樣子:我希望 生命最後 ,斬釘截鐵的、大聲說出,我要給自己一個「好」字!我不需要像可樂,只要當一杯水就好。
閱讀更多
2019-09-24
楊育正、楊惠君
當你們不再看見我的時候,孩子,我卻從不曾離去。早晨,陽光照進你的門窗,你是否感到溫暖?孩子,我就在你的身旁。日落時,微風拂過樹梢,在沙沙作響的枝葉聲中,孩子,你可聽到風中夾雜著我的言語?夜深時刻,當清涼的月光從門縫滲入,那時我正躡手躡腳,深情的凝視著你,我的孩子,縱然你從此不再看見我,我卻從來不曾離去。
閱讀更多
5/ 8
第 5頁,共 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