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期的孩子聽到父母叫他們去讀書時,往往會很反感,為什麼?原來真正原因是「這3個」

當青春期的孩子聽到父母叫他們去讀書時,往往會很反感,為什麼?原來真正原因是「這3個」

當初學測二階的成績出爐後,祐亨考上三個頂大的熱門科系,分別是:台大資管正取、清大資工人工智慧組正取第一名、交大電機正取。那時就有不少臉友很好奇地問哥哥平常是怎麼安排讀書計畫的。

在這裡,我想站在父母的觀點,談談如何給予孩子學習上的幫助。

 

孩子的學習都是從模仿與吸收外界刺激而潛移默化的,大人提供給孩子的環境,包含居家環境、父母的言語態度、飲食內容和家庭氛圍等,這些不但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也會連帶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行為模式、處理情緒的調節能力等。

 

雖然父母不能幫孩子讀書考試,但在孩子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仍能提供他們一些如下列所述的幫助。就如同當孩子的篩子,在淘金時進行去蕪存菁的工作,幫助孩子更了解自己。

 

一、創建適合的學習環境

 

外環境要提供孩子一個安靜、整潔、沒有干擾的地方讀書,如書房、孩子的房間,或是圖書館、K書中心,以及減少外界噪音和干擾,例如關閉電視、電腦和手機等。

 

內環境是提供祥和的家庭氛圍,如支持與信任孩子、夫妻之間溫和的互動與溝通等,因為如果父母的關係緊張,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效。

 

此外,還要停止心中猜疑的負向小劇場,要相信孩子的選擇。像是我學生時代沒有在圖書館準備考試的經驗,所以祐亨在國中時期一開始去圖書館念書時,我覺得來來回回還要花費交通的時間,而且也不確定這樣的念書效果到底是不是良好。當時我心中有很多的胡思亂想,但我沒有阻止他,決定先觀察看看。

 

祐亨是一個自律能力很強的孩子,他在家吃完晚餐刷好牙就騎單車去圖書館念書,念到八點半圖書館關門後回家,而且成績持續進步且保持在前段,我才漸漸感受到他這樣做真的是有效果的。

 

其實每一個人需要的念書環境都不一樣,有人需要絕對的安靜,有人需要有朋友一起作伴討論,這需要孩子好好自我檢視與評估,並誠實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因為有些人跟父母說去圖書館念書,其實是去玩遊戲、交朋友、談戀愛等,父母要觀察孩子的學習成效來檢核孩子選擇的環境,是不是真的有助於他定下心來學習。

 

二、給孩子需要的幫助

 

補習、家教、數位課程、參考書、題本,或是同學相互討論等,這些都是孩子提升學習績效的輔助,但要選擇適合的方式才能發揮效果。

 

此外,如果孩子補習經過一段時間成績卻一直沒有起色,就應該跟孩子討論看看,是不是這個補習班的教法並不適合孩子,畢竟補習班這麼多,其實是可以換其他選擇的。

 

另外,如果孩子覺得補習是為了讓父母安心,但自己的心思卻根本不在課業上,學習心態還沒有準備好,補習班的環境就會變成壓力,反而讓孩子更挫折。或是孩子把補習班當成逃避的擋箭牌,說我都去補習了,那你還要我怎樣?父母聽到這種話,是不是又心疼錢又心疼孩子呢?

 

祐亨在進入高中前有補數學,但因為他是中途插班進去,要跟上進度有點吃力。上到第二期,我問他要不要試試看數位課程,後來他覺得這種可以自行排定學習時間和速度的線上課程比較適合自己,就停止了實體補習。

 

父母幫孩子付費的額外學習,一定要定期檢測成效,因為父母花了錢,孩子花時間,這些都是很珍貴的資產,要把錢和時間都花在值得的地方。

 

雖然一般公立高中的老師不太會盯孩子功課,但其實學校除了課本之外,也都會搭配很多輔助教材來加深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如果孩子可以認真學習教材,再搭配參考書和題本等的練習,真的不一定需要額外補習。

 

三、幫孩子釐清他的興趣和強項

 

高中時期是對於未來志向慢慢聚焦的過程。孩子從一進入高中的懵懵懂懂,到高三瞄準目標,這兩、三年的時間就是要孩子想想自己的志趣和強項,再跟外面的世界做比對,看看有哪些想讀的學校與科系,甚至可以接軌未來的工作。

 

當孩子對一項工作感到好奇、有興趣時,也可以鼓勵他接觸相關工作或科系學習的課程,因為「想像」和「深入了解」之間可能有落差。

 

像以前餐飲科曾紅極一時,但很多孩子在就讀後才明白,「喜歡吃」跟「學餐飲」是不一樣的。再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立志要讀法律系,但等我從原本考上的中文系轉進法學院,看到法學相關的書本內容,以及學校的實驗法庭,我就發現,其實我並不是真的喜歡法律相關的工作。

 

祐亨在高中三年就曾對不同領域進行很多探索。當他接觸到股票投資的Podcast 節目時,對理財投資非常有興趣,甚至參加台大財金系的線上課程,聽學校畢業學長在投資金融業的講座,但我們也討論過他是否要把這些興趣當作未來科系和職業選項。

 

後來他也曾對牙醫系有興趣,還查詢牙醫系要念多少學分等,但我問他會想當一輩子的牙醫嗎?他很認真地思考後,發現這似乎也非他夢想的職業,只是如果一旦投注那麼多心力,屆時一定會不甘心放棄,繼而一輩子都困在自己其實並不那麼熱衷的工作中掙扎。這一連串的評估與覺察,讓他深思後再重新探索。

 

之後祐亨曾跟同學到成大參加電機營,在那次的參訪學習中,他了解電機科系上課學習的內容和未來出路,還做了一個音箱帶回家,不但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奠定要以電資學院為努力的目標。

 

高三上,學校開設程式設計課程,雖然他一開始上課時,覺得跟其他很早就學習過寫程式的同學相比落後許多,但他認真學習,每份作業都如期完成,不但拉近了與同學的差距,甚至超越同學。他這才發現自己不但喜歡寫程式,也有一點天分,在學測二階做備審資料請老師寫推薦信時也得到很好的評價。

 

四、提供支持和鼓勵

 

小時候,我父親會給我們成績達標的獎勵制度,達到標準父親會很開心地發放獎學金;但即使沒達到標準,父親也從來不會責怪我們,這讓我對跟父親領獎金留下很美好的回憶。

 

在兒子們開始念小學後,我也制定獎勵制度,就是沿襲父親的做法:第一名獎金五百元,第二名三百元,第三名兩百元,他們也很開心在成績達標時能領獎金,成績沒達標就勉勵自己繼續努力。這樣讓孩子慢慢感受著父母用善意給予愛的鼓勵和支持,也累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自信。他們在家裡一路從小學領到高中,甚至也可以領到外面提供的獎學金。

 

獎勵制度只是一種中性的制度,只要不用制度來傷害人,我覺得父母可以用健康的心態來看待,給孩子一些實質的鼓勵,也是親子之間甜蜜的回憶。

 

像我現在鼓勵孩子儲蓄,他們存多少錢,我就多存一份同樣的錢進入他們的帳戶。目前暫定存到他們滿十八歲成年為止。

 

五、不要打擊孩子的士氣

 

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有好成績,這是很殘酷的事實。進入中學後,有時候孩子明明懂了、會做了,但考題真的很難,孩子就真的剛好不會。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有些明星高中的老師特別喜歡出刁鑽的難題考驗學生。而學測二階的考試,頂大醫電學院的考題也特別難。

 

孩子有沒有努力,其實他們自己心裡最清楚,父母能做的是和善地陪伴、耐心地等待,不要打擊孩子的士氣,要守護孩子願意學習的信心與毅力,相信他們會為了自己付出努力。

 

六、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叫青春期的孩子去讀書

 

我要特別提醒爸媽們,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叫青春期的孩子去讀書,因為這對孩子來說像是不信任他的訊號,那會讓孩子更不想讀書。

 

當你看見青春期的孩子好像在發呆,或是在用3C產品,很怕孩子浪費寶貴的時間,隨口叫孩子趕快去讀書時,是不是往往引發孩子大爆炸呢?

 

其實,不管孩子是四點多回到家,五點多回到家,甚至是晚上補過習後九點、十點才回家,孩子都很累了,讓他們先休息一下吧!

 

當青春期的孩子聽到父母叫他們去讀書時往往會很反感,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覺得:

 

 

● 父母不信任自己,父母不相信孩子也知道讀書很重要。但事實上,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節奏。

 

● 父母以為自己沒在讀書,有被誤會的感覺。

 

● 學習成效不好,信心已經低落,又被強迫讀書,心裡會更嘔。

 

這些不被了解甚至被誤解的心情,會讓他們很不爽,原本想去念書的心可能都靜不下來念書了。當心不能靜下來,即便坐在書桌前,也讀不下書的。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盡量把他們當成室友,從旁觀察與關心就好。不然父母說的話,如果帶著命令或質疑,往往會被孩子當成挑釁,即便是關心,如果過度,也會讓他們不舒服的。

 

青春期孩子的心是很躁動的,更需要父母安定與穩定的力量。多聽孩子傾訴和分享,在這些過程中協助孩子沉澱下來,看清自己,再慢慢走出自己的方向。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家有中學生的解憂之書:在教養與升學之路,讓親子作家╳台大優等生一起成為青少年的陪跑員》,時報出版,尚瑞君, 林祐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