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老楊的貓頭鷹
橘子小姐的家就像是一條「情緒發洩的食物鏈」:爸爸吼全家人,媽媽吼小孩,哥哥吼她。她活得很小心,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撐腰。後來,她考到了一所很遠的大學,去了一座很遠的城市工作,她的目的很明確:逃離這條「食物鏈」。然而就在前幾天,媽媽的一通電話瞬間把她擊潰了。媽媽在電話那頭痛哭流涕:「你哥結婚,就缺一間房子,他過得太不容易了,都三十幾歲了,好不容易找到個媳婦,你就當可憐可憐我這個當媽的,把你這幾年的存款借給你哥買房子吧。」這筆錢是橘子小姐為自己買單身公寓準備的,這些年,她受夠了房東的白眼,也受夠了漂泊的生活,所以她拚命工作、加班、兼職,省吃儉用,前前後後存了五年。她震驚於媽媽的要求,也震驚於家人的自私,她的內心其實在咆哮:「我也過得很不容易啊,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可憐可憐我呢?」但她說出來的卻是:「嗯,知道了,下午就轉給你。」
閱讀更多
2024-08-07
胡肇芳 整理
空中英語雜誌創辦人彭蒙惠(Doris Brougham)在8/5生日過後的隔天傍晚去世,享耆壽98歲。她出生於美國,1962年創辦「空中英語教室」,是許多台灣人學習英文的共同記憶,早年民眾得守在收音機旁聽彭蒙惠上課,教導台灣3代人學習英語,彭蒙惠已跟英語學習密不可分。2023年,前總統蔡英文參訪空中英語教室,將台灣護照交給彭蒙惠,歡迎她正式成為台灣人,並感謝她對台灣的貢獻。為台灣奉獻73年的彭蒙惠,在遺囑中特別交代「把所有一切全捐出」。前總統蔡英文也在臉書悼念,她表示,彭蒙惠老師在台灣,一待就是超過70年。她不只看見台灣人的需要,也在這裡落地生根,奉獻她的一生,幫助台灣人學習英語,為台灣帶來福音。蔡英文表示,今年4月,是最後一次與彭蒙惠老師見面。每一次見面,她都會說:「我常常都為你祈禱」。謝謝彭蒙惠老師,總是在她遇到困難與挑戰時,為她帶來許多溫暖以及鼓勵。彭蒙惠老師曾經說過:「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而我的心在這,台灣就是我的家」。「彭蒙惠老師,台灣永遠都會是你的家。雖然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心愛的台灣,但是我相信,那美好的仗你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你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你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都為你存留。」其實,彭蒙惠的兩個弟弟已先她而去,然而她並不擔心那一天什麼時候到來。「就像你想出國,要先辦護照,不能直接跑到機場說『我要出國』」彭蒙惠比喻。她說的準備「護照」就是指信仰。「萬一遇到車禍、地震這些意外,最後一秒才說『我想上天堂』,恐怕來不及。如果準備好,任何時間去都沒有問題。」
閱讀更多
2024-06-19
陳嘉新
在開放性病房工作的時候,常會碰到住院患者是以原因不明的身體症狀來住院的。這些患者通常遍遊各科,到處拿到「你沒病」的診斷,最後便被轉來精神科。大多數此類患者可以在門診追蹤,但少數患者因為症狀嚴重,影響情緒睡眠,因而被建議住院,方便進一步評估跟調整藥物。
閱讀更多
2024-04-10
吳淡如
這些年,我在做任何決定時,只要是感性超越理性,通常沒有好事。我是在許多考驗中學會,不要只用直覺思考,不要只用「我喜歡」或「我不喜歡」來判斷,如果有明確資訊,就不要說「好像」。 職場上,如果你能用更明確的數據當訊息,那麼大家都會覺得你是一個腦袋清楚的人,也會放心許多。
閱讀更多
2024-03-26
林維信
阿強是個一生氣就容易暴走的少年。據老師轉述,只要他跟同學發生口角,他就會想打對方,而通常那時他已經氣瘋了,即使老師出面喝止也沒用。阿強曾經因為出手過重,把同學的眼鏡打碎。碎裂的眼鏡割傷同學的眼角,對方家長揚言要提告。
閱讀更多
2023-11-23
田臨斌(老黑)
陳婆婆是我在船上認識的乘客,她是香港人,那年88歲,隨女兒住在加拿大多倫多,身形雖然矮小,講話時嘴唇有時會不自主抖動,但行動靈活,頭腦清晰。
閱讀更多
2023-10-17
林靜君談心室
媳婦意外流產,她煮麻油腰子為媳婦補身體並安慰說:「下次小心一點!再生一個就好了。」不料,媳婦聽完鐵青著臉不再和她說話,卻和兒子一直吵架。她覺得自己「好心被雷親」,想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可以感受到這位婆婆愛護兒子與媳婦的心意,她關照到媳婦流產身體健康是好事一樁,可惜卻忽略當事人心理感受,讓一片好意反成了壞事。
閱讀更多
2023-09-06
林靜君談心室
我對自己的認知是,可以一只背包就出門浪跡,語言不通沒在怕,有信心遇到問題總有辦法可解決。但實際的狀況是,不過疫情3年多時間,面對機器時滿滿被時代輾壓的挫折感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更多
2023-09-06
老楊的貓頭鷹
橘子小姐的家就像是一條「情緒發洩的食物鏈」:爸爸吼全家人,媽媽吼小孩,哥哥吼她。她活得很小心,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撐腰。後來,她考到了一所很遠的大學,去了一座很遠的城市工作,她的目的很明確:逃離這條「食物鏈」。
閱讀更多
2023-07-10
ChatGPT
「死亡不可避免」是生命的一個基本事實。而接受這個事實,對於如何能建構出有意義與目標的生活來說,則會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這裡提供一些技術,讓你可以在「必定會死」的前提下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閱讀更多
1/ 11
第 1頁,共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