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林芷揚
中央銀行業務局前局長、現任政大金融學院院長李勝彥,因主動脈剝離在家突然倒地,送醫急救不治,於周五(10/28)凌晨12:55辭世,享壽78歲。李勝彥的太太是在周五凌晨3點9分,透過LINE告知親友,「我要告訴你們一個不好的消息,剛剛我先生在晚上12:55在榮總的急診室走了,主動脈剝離破了」。李勝彥1944年生,臺南縣人,於1966年自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系畢業,後考取日本政府獎學金,赴日就讀神戶大學,並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返國曾任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四年後再度赴美。取得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博士後,任職於美國維吉尼亞電力公司、華府公共服務委員會。1980年5月返國,歷任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副處長、處長及業務局局長、臺灣銀行總經理、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等。李勝彥精通英、日語,為我國奉派或應邀赴美、日等國出席國際性會議首選,李登輝前總統更盛讚其為「國際金融專家」。2022年國發會、金融總會及金融研訓院等協力促成政大國際金融學院設立,7月9日舉辦李院長就任歡迎茶會,前副總統陳建仁、內政部部長徐國勇、前央行總裁彭淮南等逾百位貴賓親臨祝賀。李勝彥鼓勵師生妥善運用學院環境妥善學習,培養知識力,向各方產學優秀菁英請益。他更指出金融、科技等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國際金融學院與半導體學院等成立未來將使產學雙融,讓頂尖大學輸出兩大產業所需的優質國際級人才,成為活絡國家產業命脈、推動產業創新的孵化中心。政大表示,今晨校方得知院長辭世訊息,第一時間前往向家屬致意。李蔡彥校長感念院長在任期間,國際金融學院制度建立有成,順利招收兩屆學生,為臺灣經濟發展與培育國際金融人才貢獻心力。後續治喪及院務事宜,校方將全力協助處理。-------------------------------------------------------------「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在48小時內死亡,甚至猝死,這篇相關報導,提供讀者能進一步了解這讓人措手不及的疾病,可能發生的原因。(原文刊載於2019/2/14,更新時間為2022/10/28)
閱讀更多
2022-09-23
郭美懿整理
癌症連續40年為台灣10大死因之首,光是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就超過5.1萬人,占總死亡人數28%。有鑑於台灣癌症醫療環境與資源需要投注更多能量,北醫於2013年成立台北癌症中心,歷經3年籌備,規劃一棟地下4層、地上7層、總樓地板面積約3500坪,結合癌症醫療及研究的綜合型大樓,於9月23日揭牌啟用。
閱讀更多
2022-04-02
蔡詩萍
一年前的今天(4/2),也正是清明連假,一列408次太魯閣號從樹林發車,行經花蓮段,在上午9時28分撞上邊坡滑落工程車,奪走49條人命,司機員元淳修及助理司機員江沛峰殉職前,在生命最後一刻仍奮力嘗試剎車鳴笛,守護全車乘客。為悼念司機員及罹難旅客,台鐵全線列車將在今天上午9時28分45秒起,也就是事故發生的時間,全台火車將鳴笛30秒追思。(原文刊載於2021/4/3,更新時間為2022/4/2)--------九點二十八分,一切在瞬間成為枉然!--哀太魯閣號408車次的朋友們。
閱讀更多
2020-12-28
平松類
人一步入中高齡,一開口不自覺就會感嘆「人生苦短」、「歲月不饒人」這種老掉牙的口頭禪,但大概也沒幾個人會當真。
閱讀更多
2019-10-21
林芷揚
一名男性患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問題,還有腦中風家族病史。某天他突然嗜睡,也不太講話,起初家人只覺得是工作太累所致,但叫他都沒有反應,還發現他的左手、左腳都沒辦法動,趕緊打119求救。
閱讀更多
2019-10-15
林芷揚
天氣轉涼,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來臨!心肌梗塞的發生與三高、壓力大、生活習慣不良等都有關係,其中,不當飲食的影響不可小覷,若經常吃高油、高膽固醇、高熱量、高鈉鹽的食物,小心增加血管阻塞風險。
閱讀更多
2018-05-03
邱璟綾
台灣女性每年罹患乳癌的人數增加1.5萬人,佔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但因為傳統2D乳房攝影須上下壓平胸部,劇烈疼痛讓許多婦女卻步。為了有效篩檢乳癌並降低乳房攝影的疼痛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在母親節前,添購高階3D數位乳房斷層攝影機,不只大幅減輕檢查時的不適,精準的斷層影像更讓細小病灶無所遁形,將有效發現更多早期乳癌。
閱讀更多
2017-12-06
亞東紀念醫院/亞東院訊
隨著年齡層老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我們所要面對的老年性疾病也越來越多,在胸腔科常見的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是門診最常見的疾病。而在台灣則是排名第7大死因的疾病,平均餘命比一般人少11年,全台40歲以上罹病人數超過100萬,是一個會奪走我們 寶貴生命 的疾病。
閱讀更多
2016-05-26
許秀惠、燕珍宜、楊明方
全台共有48萬癌症病人,過去診療癌症過程充滿了「不確定」,醫師無法事先預知治療對哪些病患有效?哪些卻無效?如今,隨著基因等分子檢測技術的進步,醫療上的「不確定、不精準」有望變得「精準」, 一個「對人、對症」的個人化精準醫療新時代已然來臨!
閱讀更多
1/ 1
第 1頁,共 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