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劉秀枝
醫師在討論會上報告病例時,通常會以一個精簡句子開頭,例如「一位四十歲女士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已三小時」,提供重要的醫療訊息,包括年齡、性別、病症的急性和持續多久,引領與會醫師正確的診斷方向。其中,「性別」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
閱讀更多
2023-09-08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編按:近期台灣疫情維穩,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再發出警告,全球多個地區的新冠疫情有上升趨勢,特別是隨著北半球冬季即將來臨,疫情可能升溫。面臨不斷變種的新型 冠狀病毒 ,重症科醫師黃軒分享,要特別小心手扶梯,人來人往最容易受到污染,3大微生物菌種常出現在手扶梯上,提醒6點預防。(原文刊載於2023/6/12,更新時間為2023/9/8)
閱讀更多
2023-02-21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室 黃瓊慧營養師
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石。免疫力就是抵抗力,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及每天至少睡足6~8小時,減少不必要的睡前滑手機時間,確保較佳的睡眠品質,都可以提升我們的免疫力。而飲食是另一個提升免疫力的好方法,其中又以地中海飲食最受推薦,有助於預防新冠肺炎,以及確診後盡速恢復健康。
閱讀更多
2022-10-20
郭美懿
國內迄今已經有超過1/4的人口感染過新型 冠狀病毒 ,不少人康復後出現疲倦、胸悶、腦霧等「長新冠」症狀,但也有人出現突發或持續性心跳加速,而且做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抽血檢查等,均找不出病因,甚至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醫師解釋,這些病人罹患的是「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也屬於長新冠的一種類型,目前國內外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閱讀更多
2022-07-11
林靜芸醫師
阿菜是47歲的職業婦女,有兩個小孩。她與丈夫的兩份薪水,光是應付一家四口的開銷就很吃緊。阿菜不敢有任何個人花費。她長期坐辦公室,下班忙家務,經常腰痠背痛。同辦公室的同事流行上健身房運動,單身的小郭還請個人教練作重訓。他們除了變瘦,身材變好,氣色紅潤以外,還宣稱人變靈活,慢性疼痛消失。阿菜打從心底羡慕。
閱讀更多
2022-02-07
林信男
「我們已經準備好,走出 冠狀病毒 的陰影。我們要對(防疫)限制說再見,迎接疫情前的生活。」1月下旬,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宣布,自2月1日起,除入境相關規定外,該國將解除包括戴口罩、進出公共場所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以及限制餐廳、夜店營業等防疫措施,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模式。
閱讀更多
2022-01-21
翁申霖 整理
新冠(COVID-19)病毒已在全球橫行逾2年,除了主流病毒株之外,陸續出現傳染力強大的變異株,讓疫情一波接著一波來襲;即使完整接種過2劑疫苗,也經常發生突破性感染事件。對此,有研究團隊針對4.8億份報告進行分析,發現接種疫苗後,仍確診Omicron變異株的患者通常會出現「9大症狀」。
閱讀更多
2022-01-17
蕭婷方
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2年多以來,隨著高傳染力的新變種Omicron出現,許多國家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引發「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兩立場的論戰。以往,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率、重症率都不低,對未接種疫苗者有很大的殺傷力,可能造成醫療量能崩潰;目前,台灣社會出現新的聲音,認為Omicron疫情多輕症,不需要堅持清零,防疫要維持經濟生活的平衡。
閱讀更多
2022-01-12
翁申霖
新冠(COVID-19)病毒步步逼近社區,隨著本土染疫個案愈來愈多,加上有多位確診Omicron變異株,國內疫情再拉警報。國外有不少案例顯示Omicron症狀包括流鼻水、頭痛、疲倦等,令人難以分辨是感冒還是染疫。對此,國外有資料顯示,一旦出現「3種特殊症狀」就要多留意是否確診。
閱讀更多
2022-01-10
林信男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Omicron變異株使染疫人數居高不下,台灣桃園機場群聚感染事件,也持續延燒,導致民眾人心惶惶,就怕全台「重回三級警戒」。
閱讀更多
1/ 20
第 1頁,共 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