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的性器官、荷爾蒙與性染色體不同。男性有攝護腺、睪丸與睪固酮;女性有子宮、卵巢、雌激素與黃體素等,因此罹患的疾病有所不同,也才有泌尿外科和婦產科的區分。雌激素對女性有保護作用,例如年長女性較容易有骨質疏鬆或阿茲海默症,部分原因是因為停經後,雌激素減少之故,但不是造成疾病的主因,補充雌激素也不一定能預防此兩種疾病,所以並不建議年長女性因而服用雌激素。
即使同樣疾病,致病機轉也不見得一樣
人類有二十三對染色體,其中一對是性染色體,男性是XY,女性XX。X染色體較大,約有一千一百個基因,包括與免疫相關的基因,而Y染色體只有約一百個基因。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如色盲基因,若只存於一個X染色體上,因還有另一個具正常功能的基因,帶有此基因的女性並不會有症狀,但帶有此基因的男性因為只有一個X染色體,則很容易表現出來。
不僅外觀、器官、基因不同,男女的生理、代謝、免疫力、疾病發生率,甚至對藥物的療效也有所差異。除了明顯與性器官有關的疾病,如女性的子宮肌瘤與男性的攝護腺肥大外,其他像偏頭痛、乾燥症、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好發於女性,叢發性頭痛、肺癌、腦外傷、冠狀動脈心臟病則多見於男性。而同樣是肺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小細胞肺癌和鱗狀細胞癌則是男性居多。
一般而言,女性先天與後天的免疫力都較強,較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的感染。但女性也因為免疫力較強,有時會攻擊自己的正常細胞,而產生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
男女對於病原的易感性也不同,如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經由其棘蛋白與人類呼吸道細胞表面的「ACE2接受體」進入細胞而感染,而男性的「ACE2接受體」比較顯著,因此男性罹患COVID-19的機率較高。
即使是同樣疾病,其致病機轉也不見得完全一樣。有學者發現男性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常是因動脈阻塞,因此容易被冠狀動脈攝影所偵測;而女性常是血管壁的硬化,導致血流減少,其血管攝影沒出現阻塞,且缺血性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典型,而容易被忽略。
新藥研發受試者多為男性,結果不完全適用女性
新藥研發需要嚴謹的臨床試驗證明療效,女性因為有生理週期、生育、哺乳考量與限制,有懷孕可能的婦女,因安全考量也常被排除於臨床試驗外,使得臨床試驗受試者常以男性居多,因此試驗結果並不見得完全適用女性,且藥物劑量常需調整。
男女差異一般指的是先天的「生物性別」(biological sex, male vs. female),近二十年來,「社會性別」(social gender, man vs. woman)逐漸受到重視。「社會性別」是指受到後天的社經文化、家庭、職場、心理或生活習慣的影響而呈現的性向,如陽剛或陰柔。例如有人觀察到,台灣成年女性會獨自就診,向醫師詳細請教問題;但成年男性通常不會主動看醫師,常在家人要求下才前來就診,因此症狀難免相對嚴重。
每個人的社會性別是變動的,與生物性別對醫療的交互影響很複雜,可以是加乘或相反作用,有很大的探討與研究空間。
我們倡導性別平等,也尊重男女先天與後天的差異、複雜性,在講求個人精準醫療的時代,性別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文摘自《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寶瓶文化出版,劉秀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