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5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09
Q:我是健文,今年43歲、單身未婚。7年來我跟一位已婚42歲女同事交往,雖然知道她是有夫之婦,但她從一開始就說即將離婚,我才覺得可以交往,自認不是破壞對方家庭的第三者。原本我跟父母同住,還為此搬出老家,另外找了適合共築家庭的公寓,等著跟她結婚。我已經把她當伴侶,送她貴重禮物、一起奢華旅行或用餐,也給了她不少零用錢;但沒想到一等就是7年,實在不知道要不要繼續等下去?我覺得有點絕望,不知該如何是好?如果分手,是否可以要求她賠償我7年來的付出呢?想到她若是在敷衍,我就痛苦地活不下去;但要跟她分手,又想起往日濃情蜜意,也很難痛下決心!而且我7年來幾乎都是為她而活,因為感情不能公開,無法跟朋友深入交心,對工作也很不上心。我們在職場上每天都會照面,每週至少一次同床共寢,彼此還算信賴,我不覺得她在騙我,但是等待7年未免太久了!7年來她總不斷說「再等一下,等孩子上幼稚園,我就可以放心離開」;接下來又說「等小孩進小學,我就會提出離婚」。但現在她8歲跟9歲的兒子都已經上小學了,她還是沒下定決心離婚。我很擔心她接著會說要等孩子上高中等,那我要等到何時何日?她說因為兩個小孩都是男孩,婆家絕對會以她外遇為理由而不肯把養育監護權給她,所以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就好。先前我覺得要她跟幼子分開有點殘忍,但陷入「等待地獄」的人似乎是我,她還滿享受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看她開心,我也為她開心,因此7年就這麼忍了過來,等到我都不知道7年是長還是短了!
閱讀更多
2024-03-15
張德芬
在開始一段親密關係之前,如果你沒有做好準備就冒然投入,往往會陷入痛苦麻煩的泥沼,糾纏不已。
閱讀更多
2024-03-14
蔡宇哲, 蔡佳璇
我問過很多人,大家很常把休息當成是工作結束之後「順便」停留的時間,或是認為等待下一階段工作的這段空白期就叫做休息。用這種想法來看待休息的背後,就是認為休息其實是沒功能的、是被動的,是不需要主動安排在生活當中的。
閱讀更多
2024-03-14
陳俊如
最困難的往往不是治療疾病本身,而是改變生活作息,就像對於喜歡飲酒的人來說,要戒酒非常不容易一樣。
閱讀更多
2024-03-12
招名威 教授
編按: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發現母親罹胰臟癌後,傾注全力和她共同抗癌,一路相伴、細心照顧。因為母子感情太過親密,在母親離世之初,他幾乎無法承受這巨大悲傷,只能在日後,透過各種方式,慢慢梳理、轉化自己的情緒。 照顧罹患重病的家人時,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在病人身上,而疏忽了照顧者可能承受的焦慮、悲傷、壓力、悔恨與諸多對生命的不解。透過作者回憶母親生病、治療、離世的過程,或許我們也能鼓起勇氣,回頭面對自己曾經逃避的悲傷。 這悲痛就像一道傷口,當我們刻意遮掩,可能表面上看來平靜無波,但一輩子都無法痊癒;若我們願意勇敢掀開,或許一時之間會血流如注、劇痛難忍,但它終有結痂、痊癒的一天。
閱讀更多
2024-03-12
莊宜芳醫師
沒有失智的老老年長者之中,有高達40%在他們的大腦中發現阿茲海默病理變化,也就是類澱粉蛋白沈積。換言之,似乎這群超高齡長者對於阿茲海默症的大腦病變有「抵抗力」 (resistance,或是復原力resilience),即使腦中有了病變,依然能夠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而不失智。
閱讀更多
2024-03-08
史威爾
編按:2歲7個月時,作者黃鴻隆便罹患小兒麻痺,從此不良於行。他脊椎側彎,做過5次矯正手術;因長期投入工作,造成「呼吸肌肉」過勞,3次嚴重昏迷瀕臨死亡,如今每天都必須頭帶正壓呼吸器、身睡在俗稱「鐵肺」的負壓呼吸器中(目前他是全球唯一併用正、負壓呼吸器的患者),整晚都無法翻身。即使如此,黃鴻隆仍積極向上,26歲就考取了會計師證照,黃鴻隆是輪椅上的小巨人。身體的缺憾,限制不了他卓越的靈魂。他突破重重逆境,擁抱生命的樂觀精神,為社會帶來鼓舞人心的正向力量。
閱讀更多
2024-03-06
黃惠如
別府明子曾照顧公公和自己的父母,照顧三位長輩的歷程,長達三十年。她的經驗在日本不是特例。她在脫離了照顧者的身分後,才重拾課本,攻讀博士學位。特別的是,因為心疼和她同命的女人們,後來她創辦了「不勉強照護生活協會」。回首三十年的照顧生涯,最艱難的是,曾有一段時間蠟燭兩頭燒,孩子還小,當時想當個別人眼中的好媳婦,犧牲了孩子和自己,這種罪惡感和遺憾直到今日心頭依舊縈繞。
閱讀更多
2024-03-05
亞當.格蘭特
十年前,假如你告訴艾琳.麥卡錫(Erin McCarthy)說,她會成為一名教師,她會捧腹大笑。當她從大學畢業時,她最不想做的就是教書了。她對歷史深深著迷,但是覺得社會學課程無聊死了。但艾琳想找到方法,替被自己忽視的部分以及被自己遺忘的事注入新生命,於是她開始去博物館工作。
閱讀更多
2024-03-04
彭菊仙
我繼續尋找真正屬於我的天命運動。因為看到電視上有個徐教官推廣「原地超慢跑」,不僅不會超出心臟負擔,還能鍛鍊心肺功能,同時更有燃脂效果,這不正適合心臟虛弱又身材圓滾的我嗎?於是,一週三次,按下三十分鐘計時器,再點播一個演講或線上課程,邊跑步還能邊吸收新知,邊跑步更邊調整吐納。每次跑完,我都覺得換成新造的人,神清氣爽,血液與腦袋瓜新鮮氧氣爆漿。
閱讀更多
17/ 30
第 1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