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定期篩檢

顯示第 718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90

肺部有結節,就是肺癌嗎?要不要開刀?醫師解答!出現咳嗽、咳血、易喘等症狀快就醫治療

tCol 2018-11-02

健康傳媒 - e 起 i 健康

肺部有結節,就是肺癌嗎?要不要開刀?醫師解答!出現咳嗽、咳血、易喘等症狀快就醫治療

56歲何媽媽是大腸癌病友,術後持續回診追蹤,日前至醫院接受健康檢查,自費做了「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在右側肺部發現1顆0.4公分微小結節,她擔心到睡不著,經醫師切除後,病理報告證實為大腸癌復發轉移至肺部。 醫師指出,出現氣管、肋膜,才會出現咳嗽、咳血、易喘等症狀可能代表肺部結節為惡性,應儘速至醫院開刀.

閱讀更多

慢性腎臟病不可逆!定期篩檢很重要

tCol 2018-08-30

盧郁安

慢性腎臟病不可逆! 定期篩檢 很重要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名,排名居高不下,且每十萬人中會有22.8人因此死亡。台灣20歲以上罹患慢性腎臟病者推估達200萬人,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閱讀更多

破除毀容迷思!口腔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8成

tCol 2018-08-01

健康傳媒 - e 起 i 健康

破除毀容迷思!口腔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8成

口腔癌每年奪走近3000人性命,幾乎多為中老年男性,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及臨床研究顯示,罹患早期(第0至1期)口腔癌,如果及時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其實高達8成,但若延宕病情至第3期,存活率僅5成5。

閱讀更多

直腸癌不一定要「開腸剖肚」 內視鏡也可切除腫瘤

tCol 2018-07-17

林芷揚

直腸癌不一定要「開腸剖肚」 內視鏡也可切除腫瘤

63歲的侯女士平時身體沒有不適,但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後懷疑有腸癌,進一步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果然在直腸發現一個4.5公分的腫瘤,屬於0期直腸癌(原位癌)。幸好發現得早,醫師利用先進的內視鏡設備,成功幫她切除腫瘤,術後恢復相當良好!

閱讀更多

乳癌治療新希望!抑制癌細胞生長就靠它

tCol 2018-07-09

林芷揚

乳癌治療新希望!抑制癌細胞生長就靠它

106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乳癌持續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與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合作,針對治療難度較高的「三陰性乳癌」進行研究,發現突破性的治療方向,預估約5年後可正式應用於臨床治療,造福病患。

閱讀更多

端午節健康別放「粽」!血壓、腰圍都要注意ㄟ

tCol 2018-06-15

盧郁安

端午節健康別放「粽」!血壓、腰圍都要注意ㄟ

端午節即將到來,粽子是不可少的應景食物,有些人連續幾天餐餐無粽不歡,體重遽增、也使得腰圍脂肪增厚一圈,對身體造成負擔!值得注意的是,腰圍除了能反映腹部脂肪堆積的多寡,也可以判斷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

閱讀更多

母子無不良習慣 卻因遺傳接連罹癌

tCol 2018-05-08

健康醫療網

母子無不良習慣 卻因遺傳接連罹癌

一名57歲的莊姓婦人,是位不抽菸、不喝酒且生活規律的家庭主婦,日前接受健康檢查後,意外發現其右肺有個1.3公分小腫瘤,經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罹患肺腺癌第一期。在順利恢復後,莊姓婦人建議37歲的兒子也去做健檢,居然其左肺也有個約0.5公分的腫瘤,同樣是肺腺癌第一期。醫師在了解莊姓母子的生活習慣及居住背景,初步判定他們同患肺腺癌與遺傳因子有關,所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閱讀更多

陳佩琪、邰肇玫現身力挺!乳癌、子宮頸癌要篩檢

tCol 2018-05-07

林芷揚

陳佩琪、邰肇玫現身力挺!乳癌、子宮頸癌要篩檢

乳癌、子宮頸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凶手,但早期發現就有很高機會戰勝癌症!成功抗癌的台北市防癌大使陳佩琪醫師、知名民歌歌手邰肇玫在母親節前夕,站出來鼓勵女性 定期篩檢 、勇於面對疾病。

閱讀更多

3D乳房斷層攝影 降低乳癌檢測疼痛

tCol 2018-05-03

邱璟綾

3D乳房斷層攝影 降低乳癌檢測疼痛

台灣女性每年罹患乳癌的人數增加1.5萬人,佔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但因為傳統2D乳房攝影須上下壓平胸部,劇烈疼痛讓許多婦女卻步。為了有效篩檢乳癌並降低乳房攝影的疼痛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在母親節前,添購高階3D數位乳房斷層攝影機,不只大幅減輕檢查時的不適,精準的斷層影像更讓細小病灶無所遁形,將有效發現更多早期乳癌。

閱讀更多

大腸癌指標真有那麼神?來聽台大名醫怎麼說

tCol 2018-02-26

林思宇 

大腸癌指標真有那麼神?來聽台大名醫怎麼說

台灣大腸癌新增人數每年破1萬5000人,連續9年穩坐十大癌症發生率冠軍寶座,加上立委余天的女兒、藝人豬哥亮等罹患大腸癌新聞強力放送,讓人警覺到大腸癌的威脅日增。健檢越來越普遍以後,越來越多人因為腫瘤標記數值高出標準值一點點而跑醫院,偏偏大多數人是虛驚一場,到底怎麼回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