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陳玟均
事業心強的女性,婚後往往要面臨家庭與婚姻兩難兼顧的壓力,如果妳剛好又有一位主見很強的婆婆,那更是雪上加霜。我和我的婆婆在過去的十五、六年來,關係一直十分緊張,直到近幾年,我自己觀察發現,或許是因為我們兩個太像了,不僅外型相似,性格也都極有主見,直來直往、從不忍氣吞聲。因此,強強碰撞的結果,如果不是英雄惜英雄,就只能是互看不順眼了。
閱讀更多
2022-06-24
莉茲.威斯頓
從前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倚賴 退休金 就可以安享晚年;然而,時代不同了,隨著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和健康狀況愈來愈好,預期壽命也愈來愈長,最怕的就是,人還活著,錢卻不夠用!到底該存多少錢、該做哪些規劃才能安然退休?全美NO.1的線上理財作家莉茲·威斯頓,能給我們最好的建議。
閱讀更多
2022-06-21
今周學堂 陳若雲
55歲開始,我花五年來為退休理財,從原本月領勞退3萬,變成一個月有5萬元現金流,重點是我已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懶人理財法,60歲後開始過著半退休生活
閱讀更多
2022-06-18
翁申霖 整理
大家是否有算過,待退休後每個月能拿到多少 退休金 ?是否能足以應付晚年生活?有專家指出,只要勞工有做到「自提」這點,透過時間及複利的效果累積,往後的退休生活幾乎無虞。「累積 退休金 是要以理財的角度、而非投資角度去看,穩健中求成長才是正確的。」
閱讀更多
2022-06-16
彭蕙珍
身為一般上班族,如何兼顧工作和投資理財,並賺到 退休金 ?70年次的林威岐從高中時就開始投資,出社會後靠著自己研究的股市操作方法開始獲利,32歲就擁1000萬元。在30歲那年,買進一間20多坪、550萬元中古屋(自備款100多萬)自住。婚後,他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及家庭,每年找到5%~6%的投資標的。他表示,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慢,但其實很穩,尤其在空頭的時候,每年仍能達到投資目標,「以100萬元來說,殖利率5%~6%,用複利去滾,12年就翻倍。」今年42歲的他計劃存到3000萬元 退休金 。
閱讀更多
2022-06-10
班.卡爾森
根據富比士 400 大富豪排行榜(Forbes 400),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 1990 年即將度過 60 歲生日時,他的淨值近 40 億美元。30 年後的 2020 年,90 歲的巴菲特淨值高達 700 多億美元(而且是扣除了數百億美元的慈善捐款後)。換言之,巴菲特的淨值有將近 95%是在他 60 歲以後創造的。等我們說明完簡單的例子後,再來探討這點。
閱讀更多
2022-06-09
好險網/王永才
編按:許多夫妻婚後會將收入集中管理,但萬一負責管錢的一方遭遇不幸,恐怕會衍生財產分配問題!安侯建業(KMPG)家族稅務辦公室主持會計師洪銘鴻日前分享案例,表示一名丈夫因為愛老婆,而將財產都擺在太太名下,未料妻子因病驟逝,辛苦賺來的錢全變成太太遺產,只能跟岳父、岳母均分。據《蘋果新聞網》報導,這位先生對賺錢很有一套,因為知道太太娘家財務上並不優渥,為了讓她過安定生活,所以將歷年賺來的錢都轉移到妻子名下。兩人婚姻生活甜蜜,但多年來膝下無子,沒想到太太卻突然身患重病,短短3個月就離世。由於夫妻倆沒有子女,太太名下資產雖是丈夫多年辛苦打拼而來,依法規卻只能拿到兩人財產的一半,另一半資產變成由岳父岳母繼承,形成爭議。後來經雙方協調,丈夫提出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得以取回夫妻財產差額的一半,再與岳父母共同分配剩餘的遺產。這個案例彰顯夫妻間應該提早做財務規劃或設置遺囑信託,千萬別因年紀輕而搪塞推遲,造成憾事重演。但究竟什麼是「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如果大多數的財產都在亡者名下,未亡人拿得到財產嗎?還可以怎麼節省遺產稅?(原文刊登於2019/2/18,更新時間為2022/6/9)
閱讀更多
2022-06-08
好險網編輯團隊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愛」與「認同」,這種現象在兒時最明顯,早年雖然有「重男輕女」的傳統問題,女孩子總是矮人一截。到了現代,這項問題雖然不再這麼嚴重,但在一般正常的家庭倫理關係中,父母一定有偏心的時候。但不被重視的孩子最後可能還得扛起家計,甚至與父母、兄弟姊妹對簿公堂,爭奪家產,如果不趁現在開始做好心理及經濟上的準備,那就等待分家官司打贏得那天到來。
閱讀更多
2022-06-07
林靜芸醫師
日本赤瀨川源平先生提出「老人力」的創思。這是一種逆轉思考,將健忘、囉唆、重覆等老人行為轉變為「老年人的力量」。《老人力》一書,書腰上寫著這些字:「通常人們說你老了,你很笨,或者你總是坐不住,但事實是:啊,我老頭子的力量一直很大,據說是這樣的,然後不知何故我對變老變得更加積極,而且覺得是件好事!」
閱讀更多
2022-06-02
洪雪珍
鄰居鳳姊是一名公務員,從來不知道失眠是何滋味,現在每天輾轉無法入睡,因為她擔心年金改革,以後繳不起房貸,會變成法拍屋,一生心血付諸流水。可是我不懂,眼見明年60歲,工作與收入穩定,子女已在工作賺錢,怎麼會還在擔心房貸的問題呢?
閱讀更多
19/ 30
第 1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