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內科

顯示第 27128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被無止境照護壓垮後,兒子對失智母親動手 「極限」照顧者告白:我真的夠努力了

tCol 2020-08-06

松浦晋也

被無止境照護壓垮後,兒子對失智母親動手 「極限」照顧者告白:我真的夠努力了

退化的腳力,尿失禁的量增加,三番兩次在廁所排便失敗—由於衰老和阿茲海默症一起惡化,二○一六年秋季母親變得衰弱,照護起來更勞心勞力了。進入十月以後,除了這些問題以外,暴食狀況也再次發生。

閱讀更多

大腸癌人數多,如何預防成為關鍵!關於「大腸鏡」檢查,你該知道的事

tCol 2020-08-04

林思宇

大腸癌人數多,如何預防成為關鍵!關於「大腸鏡」檢查,你該知道的事

據統計,大腸癌是國人新增癌症人數最多的腫瘤,如何預防就成為關鍵。大腸鏡可以及早揪出息肉、檢查出早期癌變,是擊退大腸癌的利器,一起來認識它吧!

閱讀更多

不是忘記,只是記不得!50歲後做對4件事預防、延緩失智症,對家人的愛不會消失

tCol 2020-07-20

萬子綾, 黃淑君, 楊婷雅, 蔡麗瓊, 楊香容, 鄭惠文

不是忘記,只是記不得!50歲後做對4件事預防、延緩失智症,對家人的愛不會消失

失智和正常老化有何不同?失智又被稱為漫長的告別(Long Goodbye),它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早做安排,讓自己和家人在記憶消失的過程中,愛卻不會消失。

閱讀更多

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當心大腸癌找上門!醫師:少吃這3類食物、注意這8大身體警訊

tCol 2020-07-19

楊雅婷

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當心大腸癌找上門!醫師:少吃這3類食物、注意這8大身體警訊

大腸癌的發生人數逐年攀升,連續12年發生人數都盤踞10大癌症之首,106年約1萬6千人罹患大腸癌。依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就醫接受篩檢意願。

閱讀更多

頭痛該吃止痛藥嗎? 林志豪醫師:破解4大常見迷思

tCol 2020-07-15

林志豪醫師

頭痛該吃止痛藥嗎? 林志豪醫師:破解4大常見迷思

我在門診中看過各式各樣的病人長期飽受頭痛困擾,其中有件事我想特別提出來跟大家分享,就是「吃止痛藥」這件事,我發現大家對止痛藥似乎都有些誤解,今天要來幫大家破解謠言。

閱讀更多

常疲倦、焦慮,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醫師:別輕忽這9個症狀

tCol 2020-07-13

楊雅婷

常疲倦、焦慮,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醫師:別輕忽這9個症狀

巴金森氏症病兆多,若出現長期便祕肢體僵硬或手抖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一名60多歲林先生兩年前陸續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睡眠不安穩、動作愈來愈緩慢,甚至寫字也變得不太靈活。

閱讀更多

「小中風」跟「中風」症狀差在哪?林志豪醫師教你10秒辨別

tCol 2020-07-08

林志豪醫師

「小中風」跟「中風」症狀差在哪?林志豪醫師教你10秒辨別

最近收治了一些中風患者,讓我想提醒大家,夏天天氣熱、容易流汗,記得要適當補充水分,因為脫水可能增加腦中風風險。另外,還要提醒大家,要注意是否有「小中風」的症狀!

閱讀更多

「免斷醣」健康瘦!56歲心血管名醫親身實踐「最強減肥法」:甩肉15公斤、血管年輕17歲

tCol 2020-07-08

池谷敏郎 醫師

「免斷醣」健康瘦!56歲心血管名醫親身實踐「最強減肥法」:甩肉15公斤、血管年輕17歲

你是不是有這些困擾:肚子一年比一年大、腰圍一天比一天寬、腰帶越勒越緊……甚至,隨著肚子越變越大,外表看起來更老。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不過,我堅信肥胖絕對是人生的一道陰影。 因為當肚子開始變得圓滾,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顯得消極、沒幹勁、缺乏信心,得過且過的度過一生。

閱讀更多

常常胸悶,生氣時更明顯?醫師:5大症狀恐是「心律不整」,嚴重將心臟衰竭

tCol 2020-07-01

林芷揚

常常胸悶,生氣時更明顯?醫師:5大症狀恐是「心律不整」,嚴重將心臟衰竭

40多歲黃太太是家庭主婦,從半年前開始,常感到胸悶不舒服,尤其每次看到小孩考試成績不好,一生氣起來就覺得「心肝嗶啵跳」,看遍各科也找不出原因。她以為是自己太焦慮而求診精神科,但經過治療,心悸、胸悶狀況也未緩解,輾轉至心臟 內科 檢查,確診是心律不整引起,經心導管射頻燒灼術治療,目前已痊癒。

閱讀更多

為什麼丈夫56歲就失智?別輕忽早發性失智症,出現「這些症狀」要留心

tCol 2020-06-30

林芷揚

為什麼丈夫56歲就失智?別輕忽早發性失智症,出現「這些症狀」要留心

十年前,當時56歲的陳先生情緒狀態改變,易怒且暴躁,伴隨記憶下降,也開始懷疑妻子外遇、對自己不忠,甚至懷疑她盜領自己的積蓄,導致妻子照顧壓力沉重。最後,家人帶陳先生就醫,確診為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初期子女皆無法接受爸爸失智的事實,畢竟當時陳先生還不到60歲。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