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
周文偉(華倫)
許多投資人看到自己投資組合的帳面數字由紅翻黑,經常會忍不住早早「停損」來降低損失,但對於長線投資的存股者來說,其實要學習「歡迎」股災來臨,能趁低點買進的人,未來才會是真正的大贏家。曾有同學問我:「老師,我是2020年2月加入存股的,近2年獲利頻創新高,反而有點怕,怕之後跌了,帳上獲利變一場夢,現在股市真的很熱,身旁不玩股票的朋友都在談論股票,真的覺得之後股市會泡沫化,新聞也一直說股市短期多、長期空,我知道華倫老師不預測股市未來走向,只要公司沒問題就一直持有。
閱讀更多
2023-02-23
翁申霖 整理
玉山金(2884)在2月20日公告盈餘分配案,每股配發現金股利 0.2 元、股票股利 0.4 元,總計配發股利 0.6 元,創下2010年以來13年最差!消息一曝光立刻震撼市場,也讓投資人擔憂,連金融股中的資優生—玉山金(2884),其配發股利的水準都大不如前,今年金融股的股息恐怕會有不少家大打折扣,憂心存股到最後變成「存骨」。
閱讀更多
2023-02-17
施昇輝
每個讀者看到這篇文章,或許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如果你還年輕,當然就可以好好規劃未來的人生。如果你已進入中高齡,驚覺現在才要開始理財,可能已經遲了,但我要提醒你,現在不做,就會永遠陷在後悔的焦慮中,所以即使如此,也應該有「永不嫌遲」的體悟。
閱讀更多
2023-02-16
周文偉(華倫)
還記得 2021 年上半年股市狂熱的樣子嗎?新聞常看到成交量創新高、單月證券交易稅也創下新高,當沖交易金額占 個股 交易 7 成以上也不稀奇,連玩零股的小資族也有不少人在做短線,政府賺飽飽、券商也賺飽飽,還不時聽到路人說當沖賺了幾千元拿去吃大餐的故事。或許這些錢對有些人來說不夠看,大家身邊都有長輩、好友,可能經常聽到各種賺錢的故事,幾十萬、幾百萬元都有,好像就是沒有人賠錢,真是怪了?政府賺錢(收證交稅)、券商賺錢(收手續費)、親朋好友賺錢(買低賣高),連路人也都賺錢(不知真假),怎麼大家都那麼會賺錢,股市不是流行一句「散戶 9 成都賠錢」,怎麼聽到的和過去認知都不一樣?到底是誰在賠錢?以我自己親身經驗,在我投資股票生涯的 20 幾年中,很少聽到親朋好友或路人說自己賠了多少錢,反而都是聽到大家荷包賺得麥克麥克,如果你也是在市場多年的投資人,試著回想看看,在漫長的投資生涯當中,身邊有在投資的親友,是否都只講「賺錢」的故事?
閱讀更多
2023-02-08
貳億貯男
作者貳億貯男27歲因為工作太辛苦,所以立志在年滿45 歲以前,要賺到當時上班族一輩子的薪水2億日圓,因此從股市小白開始學投資,結果在2019年43歲時即賺到2億資產(約4千7百萬新台幣)。起初只是想實踐現在最流行的FIRE.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但目前資產已累積超過2億仍繼續上班,他認為人還是要上班才不會與社會脫節,再加上為了保持穩定收入,並以年化報酬率10%為目標,期許在2024年達成3億、2029年達成5 億日圓的目標,繼續投資股票。
閱讀更多
2023-02-07
施昇輝
狄更斯(CharlesDickens)在他所寫的世界名著《雙城記》(ATaleofTwoCities)開場,是這樣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在現代年輕人的身上,同樣恰當。「最好的時代」指的是醫療保健發達,人類未來平均壽命上看百歲指日可待;「最壞的時代」指的是薪資不漲、物價飛漲,而且工作機會可能越來越少。
閱讀更多
2023-01-11
樂透人生─吳家揚
新的一年到來,在工作崗位上的熟齡族多了一筆年終獎金入帳,但年關前後支出也會增加,在景氣劇烈變動的環境下,建議將入袋現金當成「錢母」,好好運用來養大資金規模。
閱讀更多
2022-12-28
鄭廳宜
彼得.林奇(Peter Lynch)是美國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曾出任麥哲倫基金經理十三年,把基金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至140億美元,平均年報酬高達29.2%。他認為股市的多頭與空頭轉折點可以透過社交場合中,與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談論股市的過程中找到答案。
閱讀更多
2022-12-07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很多人退休後,靠存股領股息來過日子,我也經常為文建議可以這樣做。不過,存股族最青睞的金控股和高股息型ETF,今年都因獲利大幅衰退,或是隨大盤下挫,「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讓很多人懷疑這套作法還能適用於未來投資嗎?
閱讀更多
2022-11-18
長田淳司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只要經濟持續成長,股價就會不斷走高。包括美國在內,無論觀察哪一個國家的指數,但凡經濟成長的國家,股價皆呈現持續推升的狀態。就連泡沫經濟破滅後,曾經低迷一段期間,始終處於盤整狀處的日本股票,到了2021年6月的日經平均指數也恢復到將近3萬點(註:2022年3月曾下探至2萬4千點,至8月底時則在2萬6千至2萬8千點之間擺盪)。基本上,所謂的資本主義經濟便是以擴大產能、經濟成長為前提,所以股價會跟著上漲也在情理之中。
閱讀更多
6/ 22
第 6頁,共 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