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或長輩聊起想在哪裡過退休生活,有人會說:我退休以後要去鄉下買一塊地,過著陶淵明般的田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靜觀萬物生長,這是我嚮往的老年生活。
有人則會說,老年的生活環境有三項必須具備的條件:第一是要離醫院近,有病痛的時候可以立即得到救治;第二要離捷運近,這樣可以容易地到達想去的地方;第三要住在有電梯、有管理的大樓。能夠符合這三個條件的,當然非大城市莫屬了。
農村v.s.都市退休生活大不同
阿好姨在坪林過了大半輩子,阿好姨跟許多住在坪林的老人家一樣,採茶季節忙著採茶,跟鄰居朋友們比賽誰採得快又好、誰家製的茶比較香醇。
不是採茶季節,他們也沒閒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畝小田地,種著當令時蔬,除了自給自足外,假日時還會在坪林大街上擺攤,對城市來的遊客們兜售這鄉村野菜。
坪林沒有醫療院所,平日裡坪林衛生所就是照顧居民健康,推動健康政策的重要據點。衛生所主任跟護理長對老人家們暸若指掌,不只看病也聊生活,更會舉辦課程與活動讓老人家能定期相聚交流。而老人家們跟街坊鄰居不只是鄰居,有時可能比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更了解彼此生活。
邱奶奶年輕從宜蘭到板橋工作,結婚之後就在板橋定居,住在有電梯、有管理的大樓社區,旁邊是公園,離亞東醫院10分鐘車程,走路10分鐘就可達捷運站。
她與子女並不同住,平日裡除了家事跟張羅自己與先生的三餐外,最主要活動就是固定參加精舍的志工活動了。精舍裡的師兄、師姊除了是有著共同信仰的道友,有些人也成了分享生活喜怒哀樂的人生好友。
除此之外,邱奶奶喜歡看看股票、聽聽廣播,天氣好的時候在公園走路曬太陽,避免自己的骨質疏鬆繼續惡化。
鄉村地區認知退化比例高於都市
台灣人口老化快速,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已不是新聞。失智症是認知功能逐漸退化到影響生活功能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從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間,有一過渡階段稱之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退化,這是一種伴隨老化正常的改變,但「輕度認知障礙」,意指認知功能退化已經超過正常老化,可以藉由標準化的認知功能測驗,來了解一個人與同年齡、同教育程度的人相比,認知功能的表現是否較差。處在這個過渡階段的老人家通常不會來就醫,雖然可能感覺到自己記憶力較差,但生活功能一切如常。
為了瞭解社區中老人有多少比例處在「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階段,我們從2017年起,在板橋及坪林社區中開始了「台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流行病學」的研究。經過一系列詳細的認知功能測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以及專家共識討論,來界定一位老人家是否已經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我們發現,在470位老人中,有82位(17.5%)屬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但其中坪林「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盛行率高達35.5%,板橋則只有10.8%;即使經過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的校正後,坪林的老人家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仍然是板橋的2.87倍。
鄉村地區認知功能退化的比例高於都市,除了在我們的研究中,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等也都有類似的發現。
學習能抗老化,維持大腦活躍存「腦本」
我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教育程度,鄉村地區的教育程度普遍低於都市地區,而教育程度是認知功能退化或失智症重要的保護因子,早年的教育程度對大腦的刺激,被認為是抵抗後來大腦功能退化重要的「腦本」。
鄉村地區普遍教育程度較低可能是一個結果,因為教育程度較低,所以選擇務農或勞動的工作,因而遷徙到鄉村居住。所以我們觀察到鄉村認知功能退化比例較高,可能是反映了鄉村城市地區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人口學變項的差異,並不是因為居住在鄉村或都市而加速或保護了認知功能的退化。
無論是刻意選擇在鄉村或都市退休養老,或是因工作而決定居住地點,生活環境都只是影響健康的因素之一,最重要還是生活的內容。
居住坪林的老人家,能夠參加衛生所舉辨的各種課程,動腦、動身體,與街坊鄰居維持密切人際互動,一樣可以預防失智。相反的,居住在板橋的長者若是常待在家裡看電視,缺乏人際互動以及外出活動、運動,一樣會增加失智風險。
雖然早年教育程度給我們的「腦本」已經無法改變,但還有許多預防大腦退化的生活型態,是我們可以好好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