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天性,但有些人真的沒有
「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聖潔多慈祥,發出愛的光芒……」,歌詠母愛偉大的著作、詩歌難以計數,人們說母愛是天性,是自然而然的感情。但是,不容否認的,的確也有給不了母愛的母親。
沒有愛的母親有諸多可能,不願、不能、不為,不一而足,有可能是性格、經驗、認知…,其中有一類是自戀傾向。
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師Karyl McBride博士,以自身經驗聚焦研究自戀型母親對女兒的影響,她指出,「自戀型母親缺乏同理心,無法展現愛意,有很表面的情感生活,她們的世界以形象為中心,在乎別人的眼光。」。
自戀的人在乎別人眼光,但卻不會在乎子女感受,她們只有自己的感覺,是關係裡的女皇,子女是來滿足她們的需要的。例如,要孩子成績好,只為自己有面子。
想用表現討好媽媽,換來絕情對待
「媽媽在乎我嗎?」晴晴一直有這樣的疑問。為了贏得媽媽關注,她向來比別人認真、拼命,想要用好成績討歡心。結果,媽媽曾接過她的獎狀隨手擱在餐桌,晚餐時變成放魚刺的廢紙。
大學時,晴晴腹痛延誤成腹膜炎,被通知到醫院的簽名同意開刀的媽媽,一臉嫌惡抱怨麻煩,住院期間把她丟給來探病的同學,直到出院那天來結帳。
她鼓足勇氣向媽媽說:「我差點死掉耶!」。媽媽沒什麼表情地說:「妳不堅強別人也沒辦法!」
「別人?媽媽算別人?」晴晴不解。
子女渴求父母的愛,是自然需要
子女渴求父母的愛是自然需要,得不到愛的孩子,會在人生的路上以不同的方式試圖填補這個黑洞。
「我就像一隻被棄養的狗,儘管會被隨意踹幾腳,有一餐沒一餐,但就是會跑回主人的腳邊」,一位女孩這樣描述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曾說,「受虐的孩子往往很難與失能的家庭解開糾纏,若是父母盡責慈愛,孩子反而能夠比較有衝突地成長離開。」這就是讓人難以切割的依附需要。
即使身為精神醫學泰斗歐文.亞隆的晚年還在探問,「我為什麼到了人生的盡頭,還會問:『我表現得怎樣?媽媽』。」
放棄改變就是改變的開始
因為大家都說母愛是天性,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無法感受到母愛的孩子,不會只將問題指向媽媽,而是會將矛頭對著自己,苦在求愛而不得的挫折裡。
面對這樣的情形該怎麼辦呢?我學習的完形心理諮商有一句名言,「放棄改變就是改變的開始」,放棄想要改變不可得的現狀,好好經歷這應得而未得的失落過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走過了,就有機會發展出新的母女關係。
發展新關係的3個階段
1、接受事實
接受媽媽有她的限制,她沒有辦法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叫做母愛。認清媽媽的宇宙就只能以自己為重心運轉,妳想要她改變只會破壞平衡,引起大爆炸,而傷最重的人會是妳。
清楚認清,妳是妳,妳有妳的生活,她有她的,溫柔而堅定地拒絕被情感勒索。
接受事實讓人很痛苦,這樣想母親會讓妳有罪惡感,但這能讓妳不再因苦求而傷神耗能,也能幫助妳讓生活比較平穩。
2、經歷失落
別人都可以自然得到關愛,獨獨自己沒有,這種應得而未得的失落感讓人很難受,所以這階段的妳有時忍不住會討價還價,會試著想要證明自己再多做一點什麼就可以扭轉局面,就能贏得母親的重視。
討價還價只是徒勞無功,如果有用,妳不會試了大半輩子還在同樣的迴圈裡。
如果妳忍不住這樣做,沒關係,不要責怪自己,再試就好。
在這段時間,把自己的感覺記錄下來,想到什麼就記錄什麼,把理想的母親企盼移除,就像蛀牙拔掉雖然會有空洞,但至少不會再疼,照顧好傷口,一段時間後它會癒合。感情失落的空洞,也是一樣。
3、發展新關係
當妳將注意力從母親的身上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不再時時以母親的視角檢視自己,這時就能自在做自己,因為看待彼此的角度不一樣了。
而母親的挑剔比較容易被妳轉化成為「善於提出不同意見」,她的容易發脾氣是「個人情緒控管問題」,而不是妳惹她生氣,維持心理上的距離,反而會輕鬆許多,或許能變成特別的朋友,發展成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