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對罵40年還沒罵夠,婚姻好可怕!別讓兒女吞嚥你們的「恩怨垃圾」,3動作拯救人格

爸媽對罵40年還沒罵夠,婚姻好可怕!別讓兒女吞嚥你們的「恩怨垃圾」,3動作拯救人格

「自從嫁給你爸,他沒有洗過一個碗,一雙筷子……」

「那你就叫他洗啊!」

「叫他洗?無效啦!」

好不容易放假回家,行李還沒放好,媽媽已經開始在碎念爸爸,她覺得似乎有記憶以來,媽媽就是不停抱怨爸爸,罵了40幾年好像還沒罵夠,可是當女兒的聽得好累,覺得婚姻好可怕。

 

許多人會將夫妻間的不愉快向子女傾吐,尋求他們的情感慰藉,但是父母忽略了,子女不是伴侶,將衝突的情緒轉嫁到子女身上,這並不是他們所能承受的。

 

當子女愈小時,父母親的影響愈大,一些內在安全感不夠的父母親,會與孩子爭寵,也會與另一半競爭。例如問孩子,「你比較愛爸爸?還是愛媽媽?」一遇到夫妻有衝突時,會想拉孩子和自己同一陣營,對孩子訴說自己的委屈、責難另一半。

 

不停吐苦水,影響日後人格發展

 

如果是夫妻間長期不和,常見到某位特別乖巧的子女,越位成為父母親其中一方的「情緒伴侶」,尚未成熟的孩童心理,只能被迫吞嚥大人世界的恩怨與苦水,卻沒有能力可以消化。

 

愈是乖巧貼心的孩子,愈容易承受過多的情緒垃圾,進而在人格養成過程,受到難以預估的傷害。

 

要當孩子的靠山,別要選邊站

 

孩子需要仰賴父母才能長大,父母的存在對孩子來說,如天與地一樣的自然,是實質上也是精神靠山,所以,仰望父母、愛父母是孩子的天性。

 

當父母其中一方在孩子面前攻擊對方,更被迫要選邊站,相信了媽媽,就背叛了爸爸;與爸爸同盟,那媽媽就變壞人,這是在摧毀孩子的精神世界,把他們搞得混亂、不安。

 

「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許多孩子聽過這樣的話,也許父母的動機真的是考慮到孩子,可是這說法是把自己無能處理婚姻中的痛苦,甩鍋給孩子,製造孩子的內疚感、罪惡感。有些情境更冤枉,大人只是隨口講講,但孩子的擔憂卻是真實的。

 

懷著罪惡感成長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自我價值感較低,也會比較沒有自信。因為感受到家庭關係的不快,有些人長大後早早想建立屬於自己的家,過早走入婚姻,但沒有能力經營,因而複製另一段痛苦的婚姻。而有些人則是乾脆迴避痛苦經驗發生的機會,選擇終生不結婚。

 

人的行為是潛移默化學來的,常聽到父母批評另一半的子女,日後在自己的親密關係裡,也比較容易用批評與責難的方式對待另一半,或發展出另一種極端,在親密關係裡特別軟弱與自卑。

 

用委屈犧牲討拍,就是情緒勒索

 

習慣對孩子批評配偶的人,並不會察覺自己行為對子女所造成的困擾,對當事人來說,講這些瑣事是在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辛苦,是用委屈、犧牲向子女「討拍」。這種行為的潛台詞是在說,「我付出這麼多,你不可以辜負我。」

 

這種情感勒索讓人不舒服,人面臨威脅時的本能反應是「戰」或「逃」。用「戰」來反應就變成親子間衝突不斷,用「逃」來反應則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不管是哪一種反應,這些行為對父母來說,就覺得孩子不受教、不孝順,成為另一種抱怨的話題。當事人在怨嘆孩子與自己不親,沒有想到是自己的行為把子女推開,孩子想靠近卻太難。

 

冤有頭債有主,找對人再宣洩不滿

 

罵對方給子女聽,詆毀另一半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會對自己加分,對親子間的感情沒有幫助,更改變不了對方,只會造成家庭關係裡的三輸局面。冤有頭,債有主,對另一半的不滿,要溝通的對象是另一半本人。

 

「就是溝通無效才需要講給孩子聽」,會這樣辯解的人也不少。問題就在,講給孩子聽,不僅無效還有害,只有抱怨無濟於事,只有行動才能改變現狀,要讓家庭氛圍變不一樣,一定要斷開舊習、做些新突破。

 

想要創造新的局面,可以這樣練習:

 

1、閉上嘴巴,停止抱怨

 

覺得自己滿腹委屈的人,見到可以說的人,多半滔滔不絕想把所有的心事倒出來,刻意練習「不說」,想像嘴巴有一條拉鍊,見到子女時把拉鍊拉上,只回答提問並用簡答,回應愈簡短愈好,例如「是」、「不是」、「好」、「不好」。只要練習3天,就能感受到不抱怨是多麼輕鬆的一件事。

 

2、放下期待,海闊天空

 

會想要抱怨伴侶,通常是心中還有懷有期待,還會想要改變對方,不期不待,沒有傷害。

 

回想年輕時,被告誡在婚姻裡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想像一下,乾脆兩眼全閉,眼不見為淨,體驗不干預、不批判、不期待的滋味,是不是海闊天空,豁然開朗。

 

3、只跟同溫層取暖

 

忍不住想吐苦水,沒關係還是可以找人抒發,但不要是子女,轉向找朋友聊天,同溫層就是拿來相互取暖用的。

 

不想叨擾朋友也沒關係,網路可以匿名,設個帳號到一些社群,瀏覽後你會發現人生百態,看多了世間奇聞謬事,反過來看另一半也許角度就改變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