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密友試著安撫芳芳,但並沒有辦法讓她寬心。她不解媽媽一向以家庭為重,仔細地照顧一家子的需要,儘管爸爸比較早退休,還在上班的她早起做家事,把爸爸起居打點得好好的。
回娘家時,芳芳暗示爸爸注意媽媽的交友,爸爸兩手一揮說管她那麼多,看到媽媽若無其事般生活,芳芳覺得自己好像是共謀,一起在欺瞞傷害家人。甚至於覺得媽媽的「好母親」行為是演出來的,不然一個模範母親般的人,怎麼會這樣背叛家庭?芳芳想做點什麼來改變現狀。
父母親關係,對成年子女依舊有影響
父母親的感情衝突會造成未成年子女極大的身心影響,例如憂鬱、退縮、社交能力變差、學業表現變差、偏差行為、平均壽命減短等等。
子女成年後,父母親的感情狀況隨著子女的成熟,衝擊力道會降低,但降低並不代表沒有影響,更不代表子女年紀增加,就有辦法對父母關係一笑置之。
未成年子女受到父母關係的衝擊,以情感上的依附影響居多,但子女成年後,父母的感情狀況與現實生活牽連甚廣,除了情感上的傷害外,之後的老年照顧、財產分配等都會面臨挑戰。
還有一項隱晦但相當重要的情況是,不論結婚與否,成年子女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生活經驗,雖然父母過去曾經是形塑子女價值觀的主要來源,如果父母的行為和過去所傳遞的價值觀不一樣,而信守這樣觀念的子女自然會覺得被欺騙、被背叛。
強迫自己當個旁觀者,像看朋友的故事
面對父母個人的感情出問題時,當子女的先不用忙著想要解決父母問題,而是要沉澱一下、整理自己的婚姻觀念?例如,婚姻是絕對忠誠,不容許有二心,或是婚姻是雙方生活的共同經營,沒有辦法合作自然就拆夥,又或是不愛了可以離開,但是不能說謊。
把自己的觀念整理好,看這些觀念是怎麼形成的,從哪邊學來的,然後強迫自己用旁觀者的角度,像看朋友的故事一樣,看看父母之間的行為挑戰了自己哪些價值觀,再檢視哪些是他們自己說到,但是做不到的點。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拉出客觀的距離,較能看到問題全貌,避免只是在子女位置內,關心則亂。如果能客觀看待父母的關係衝突,通常我們會發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常常夫妻關係出現裂痕已經早有徵兆,只是被擱置著沒有處理。
芳芳可以思考,自己對媽媽行為的不滿,不滿之處在哪裡?是她破壞掉完美母親的形象?破壞一個理想家庭的圖像?自己對母親的期待是什麼,一個需要無私無我奉獻家庭的女人?
想想她當母親這角色,是否有虧欠?
關於婚姻迷思,以為有一只婚約雙方就有保證,但它充其量只是法律的契約,無法保障情感天長地久。
當子女的希望父母關係能維繫,是藏有私心,因為對於子女來說,血緣是一輩子不會更改的事實,但是夫妻關係可以不是,除非真的無法相處,否則總是希望父母可以共處。
芳芳可以進一步了解,如果不是母親這個角色,而是單純回到一個女人位置,媽媽在這關係裡都在承受些什麼?芳芳自己也不滿,爸爸長期是比較威權、大男人主義,把太太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少有主動體貼關心,母親為何總是忍讓?她在關係內的努力有哪些?
冷靜下來之後,芳芳會發現,媽媽可能對爸爸的感情不忠,但她對整體家庭的是貢獻居多。
應該要檢視的,是自己的感情
一般來說,成年子女經歷自己的感情經驗後,對於他人的感情變化會較能客觀看待,而不是自己也在事件內投入大量的情緒。
因此,如果有過度強烈反應,也有可能是自己的議題被誘發出來,比起去處理父母問題,更重要回來關注個人的情感,誠實看待自己對情感有沒有什麼不滿?什麼遺憾?
以芳芳來說,先生長年在外工作,孩子也在青春期,自己的婚姻並不快樂,媽媽居然有自己的情感出口,這讓自己不滿意但接受的平衡狀況,開始被挑戰。可是要面對自己的問題太困難,就會移轉到父母身上。
要不要介入?這問題本身就問錯了
「要不要介入父母的感情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問錯了,因為這不是「要不要」,而是「能不能」。親密關係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親如子女都是第三者,父親真的不知道母親的狀況嗎?萬一他知道但不想面對,子女的指點是徒增困擾。
一邊是父親,一邊是母親,子女想要介入做一些什麼事來改變局面,不太可能得到預期中的結果,因為感情的事情要當事人有意願才能夠。
有些事情成熟的大人可以看破但不說破,留給當事人一些空間,父母的事情留給父母自己處理,而自己只要做好對母親、對父親的關心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