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注意到這種體會是何時開始有,輕鬆就能擁有的東西,擁有後通常都不輕鬆。
是人都會,想要輕易就獲得東西,會希望吃較少的苦也能過上好日子,縱使理智告訴我們不該走捷徑,但天性難以抵抗。好逸惡勞是人類自遠古時代就在血液中流竄的習性,我們的大腦是演化來求生存,而不是演化來選擇生活。只要能活下去的方法,愈輕鬆愈好。
只是,我們早已活在不同的時代,當你選擇輕鬆過生活時,日後的生活並不會因此跟著輕鬆。就像平躺很舒服,但要人躺個一整天會很痛苦;凡事都有代價,無論是做還是沒做。況且,選擇不做或只做輕鬆的事,如同站在浮木上隨便一個動盪都可能失去所有。
***
還在園區上班時,我就有一個「先讓自己不輕鬆」的深刻體會,甚至後來造就我走上演講臺。
那天得知公司要導入新的品質管理系統,預期能改善研發跟生產效率。當時大家只聽過這套方法可以改進產品的品質,但部門裡沒人熟悉怎麼運作。
過陣子公司找來外部顧問教導這套系統,每個部門需要派人研習數個月的課程,學完再把這套管理技巧導入工作裡。聽起來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不過任務並不輕鬆,除了課程會占用到下班時間,平時的工作量並沒有減輕,該負責的專案,該提交的工作報告一樣不能少。
況且沒人知道這套系統是否對部門有幫助,也許花了很多時間上課學習,最後還是被擱在一旁。在工作量已經繁重的情況下,難免會遲疑是否要參加。
但我還是代表著部門報名了,那陣子除了要騎車往返公司位在不同地方的教室,晚上還要留在辦公室補足白天的工作進度。工程師的下班時間原先已經很晚,那陣子更是接近十二點才能走出公司大門。
只是沒想到那段日子的付出,後來有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在課程結束後我有機會參加公司的種子講師培訓。
因為是首批學員,所以理當會從中挑選有意願成為講師的人。我心想,前面的課程都參與了,後面的講師培訓怎麼能放過。
當時憑著一股不怕挑戰的精神,最後順利通過培訓測試,領到證書,成為此課程公司內部最年輕的講師。其他講師幾乎都是課級以上的主管,只有我還是組織基層的員工。
沒多久,公司就排好固定的培訓課程,我跟其他通過培訓的學員輪流擔任講師,為全公司各個部門的同仁講課。上課時,底下有超過一半的同仁比我資深,但因為對他們來說是新的工作技能,所以學習上還是必須聽我授課。除此之外,我還出差到公司位在南京的子公司,同樣也是為了導入這套系統。
成為公司最年輕講師的感受,跟我在出社會前服兵役的經驗有不少相似處。服兵役時因為主動選擇當預官並擔任排長,須以有限的資源安排部隊起居生活,因此有了在二十歲出頭就管理將近一百多人的經驗。
這次主動要求成為學員且在後來當上講師,挑戰是把所學習的知識拆解給同仁聽,課後還要回答資深同仁或主管的提問,因此磨練了在臺上授課的能力。
雖然當時花了很多工作以外的時間來準備教材,卻獲得寶貴的經驗。這段擔任講師的經驗也讓我在後來更習慣站在臺上,知道如何把學過的內容整理分享出來,默默增添了站在人群面前授課的信心。
這一切,都是在我承受不舒服之後才得到的獎賞,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會有後來的發展。
只要稍加觀察,那些後來成功實現自己心願的人,往往都是低頭努力做好自己事情的人。好比有些人平常生活過得簡樸,卻比許多人更快達到存錢目標。有些人看起來沒有投入多少心思在工作上,某天才發現他會利用下班時間去補習,職場英文愈來愈流利。
都是這樣的,真正成功的人,不會只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努力,更會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堅持。不會只注重結果,更是注重過程,知道過程是條持續的線,當下發生的事都只是一個點,堅持下去結果就會出現在線的另一端。
其實,很少有工作是真的輕鬆,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才懂的委屈,每一次的努力,也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堅持。
就像有些人看似自由地在外頭跑,卻也不時需要低頭跟人拜託事情。有些人身負管理責任要監督下屬,卻也承受別人在背後說他刁難人。老師有老師的苦,醫師有醫師的勞。接案的人羨慕上班族收入穩定,上班的人羨慕接案者工作彈性。
工作就是這樣,別人看都只會看到表象的好,唯有自己正在做,才能理解辛苦在哪裡,世上根本不存在零缺點的工作。
關鍵還是在於,你能不能透過現在這份工作,成為未來更好的自己,就算目前的工作做起來討厭,也可以想辦法從中學習,讓自己有能力找到喜歡的工作。很多當初自己也想不到的成果,都是從一個不起眼的念頭開始;很多讓人驚嘆的現在,都有著微不足道的過去。從一開始沒人看好,到不斷說服自己相信,最後爬到從沒想過的高度,看見從沒看過的風景。
可以安逸過生活,但不要太早安逸過生活,偶爾安逸沒問題,但一直安逸遲早有問題。這世界沒有隨便的成功,也沒有輕鬆的成長,機會是蘊藏在過程中的,不出發你永遠遇不見它。
多為自己打氣,學習在不順時給自己鼓勵。努力並不會背叛人,它走不快,但早晚會跟上,它讓人不輕鬆,卻讓你以後變輕鬆。或許短期內你無法從事更好的工作,但還是可以先經營好自己的生活,為自己開心地努力,有天你一定能得到更大的掌聲。
(本文摘自《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三采出版,艾爾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