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並不是經濟或就業上,是對人生的態度、生活型態的問題,是我們藉著愛他人,才得以成為大人

「自立」,並不是經濟或就業上,是對人生的態度、生活型態的問題,是我們藉著愛他人,才得以成為大人

愛是自立,是成為大人。也正因為如此,愛是艱難的......

哲學家:出生不久的孩子們,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有了他人──原則上是母親不間斷的照顧,性命才得以存續。如今我們可以活著,都是因為有母親和父親的愛與奉獻。那些認為「我完全沒有受到任何人疼愛而長大」的人,絕對不能迴避這樣的事實。

 

年輕人:就是呀。這是至高無上,不求回報的愛。

 

哲學家:不過換個角度看,在這樣的愛裡,其實包含了一個光憑美好的親子關係難以解決,而且很棘手的問題。

 

年輕人:是什麼?

 

哲學家:不論再怎麼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而稱霸,小時候的我們只能依靠父母活下去。「我」的性命掌握在父母手裡,如果遭父母拋棄的話會死掉。孩子們都具有相當的智力,足以了解這件事。於是有一天,他們會發現到,「我」必須受父母喜愛,才能活下去。

 

年輕人:……的確是。

 

哲學家:剛好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會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像是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在這裡有什麼樣的人、自己又是什麼樣的人等等,憑自己的意思去選擇這種「對人生的態度」……這個事實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

 

年輕人:不、不知道。

 

哲學家:我們在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時,不得不將目標變成「怎麼做才能受人喜愛」。為了攸關性命的生存戰略,我們所有人都會選擇「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

 

哲學家:孩子是非常傑出的觀察者。他們會考量自己置身的環境、辨別父母的脾氣性情;如果有手足的話,還會衡量其中的地位關係、揣測各自的性格;思考如果「我」是什麼樣子的話,就能獲得疼愛,用以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例如有些孩子會因此選擇當個對父母言聽計從的「乖小孩」;或者反過來,也有孩子會選擇凡事唱反調、拒絕和反抗的「壞小孩」。

 

年輕人:為什麼?如果變成了「壞小孩」,豈不是無法受到疼愛了嗎?

 

哲學家:這是常常遭到誤解的地方。哭泣、發怒、尖叫反抗的孩子們並非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如說他們其實是因為太懂得控制情緒的,才會出現那樣的舉動。他們能直覺感受到,如果不做到這種地步,將無法獲得父母的愛與關注,並進而使自己的性命受威脅。

 

年輕人:您是說,這也是生存的戰略?!

 

哲學家:是的。所謂「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就是摸索著該怎麼做才能引起他人關注、怎樣才能成為「世界的中心」,是貫徹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總算連結起來了。您要說的就是,我那些學生會做出各種脫序行為,也是因為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脫序行為就是來自於「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嗎?

 

哲學家:還不只是這樣。恐怕現在你自己所採取的生活型態,也是來自於小時候的生存戰略,以「怎麼做才會討人喜愛」為基準吧。

 

年輕人:您說什麼?!

 

哲學家:你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自立。你依然停留在身為「某人的孩子」那種生活型態裡。如果想協助學生們自立、希望成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你自己必須先自立才行。

 

年輕人:為什麼?您憑什麼這樣片面認定?我那麼努力得到了教書的工作、活在這個社會上;依自己的意願選擇工作、賺錢養活自己,從來沒有伸手向父母要過錢。我已經自立了!

 

哲學家:可是你依然不愛任何人。

 

年輕人:……我?!

 

哲學家:所謂的「自立」,並不是經濟或就業上的問題。是對人生的態度、生活型態的問題……將來,你下定決心去愛某人的時刻應該也會到來吧。那就是你告別小時候的生活型態、達到真正自立的時刻。因為我們是藉著愛他人,才得以成為大人。

 

年輕人:因為愛,成為大人……?!

 

哲學家:嗯。愛是自立,是成為大人。也正因為如此,愛是艱難的。

 

(本文摘自《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究竟出版,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