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喝珍奶 視力突下降?

嗜喝珍奶 視力突下降?

現代人吃得多、動得少,造就許多「大腹翁」、「小腹婆」。日前英國海外發展研究所(ODI)發布研究數字顯示,自1980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肥胖人口已成長約4倍,人數逼近10億大關,平均每3人有1人屬於體重超重族。

研究認為,造成肥胖人口大幅成長的原因為民眾飲食習慣失衡,大量食用脂肪、糖、油及肉類等高熱量食物,導致營養過剩。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早在數年前提出警告,西元2000年以後出生的小孩如果再不少吃多運動,到了中老年時恐怕將有3分之1的人會受到糖尿病糾纏。

少動多吃非遺傳第2型糖尿病激增

健保資料顯示,國內約有160至17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9成以上患者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表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越來越多,主要原因為台灣老年人口增加,平均餘命延長,胰臟功能當然隨之老化退化。

另一個關鍵在於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吃太好、動太少,以至於體重過重、肥胖人口增加,國健署調查,40歲以上男子中,腰圍超過90公分的比率竟然高達4成多,才會導致第2型糖尿病患人數快速成長。

新店耕莘醫院內科部主任裴馰醫師認為,肥胖確實是台灣糖尿病患者增加的主因,門診就曾收治過12、13歲糖尿病患者,從小喜歡飲用含糖飲料,又喜歡吃炸雞等高熱量食物,以至於體重越來越重。長期飲食不健康,又缺乏運動,才會罹患第2型糖尿病。

糖尿病眼疾併發症多

蔡世澤認為,糖尿病屬於生活型態疾病,在國內已有年輕化趨勢,平均確診年齡約在50歲上下,其中約1成5至2成患者已有視網膜病變。依照疾病演進時程推算,這些糖尿病患差不多在40歲左右,眼睛健康就出現問題。

不過,近年來糖尿病眼部病變的年輕患者時有所聞,就有一名25歲的年輕女性嗜喝珍奶,每日一定喝上2杯,結果半年前視力突然惡化,就醫檢查才發現自己罹患了糖尿病,引發「眼中風」。



糖尿病加速白內障發生

醫學研究證實,糖尿病與白內障的關係密切,糖尿病會使白內障提早發生,也會加深白內障的嚴重度。萬芳醫學中心眼科主任吳建良指出,一般50、60歲的正常人還沒有白內障,但糖尿病病患卻可能提早發生。正常人白內障10年後才會有的嚴重程度,糖尿病患者可能只需要4、5年。

正常人白內障是與年齡有關,年齡愈老,白內障愈容易發生,也會更嚴重。而糖尿病所引起的白內障,不僅跟年齡相關,也與糖尿病的病史及糖尿病的控制有關。吳建良指出,如果糖尿病的病史短,血糖控制愈好,白內障的發生時機就會延緩,但糖尿病病史很長,加上血糖控制又不好,那麼白內障就會提早來到,而且惡化很快,嚴重度也會加深。

血管如同泡在糖水中視網膜易出血

除了白內障危機,糖尿病患者還可能視網膜出血及黃斑部水腫,嚴重時會造成玻璃體出血及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甚至失明。通常糖尿病影響到眼底時,會形成黃斑部水腫,這時病患就會覺得眼前霧霧的,視力慢慢變混濁,如果沒有馬上治療,最後整個黃斑部水腫就會造成病患視力下降。

裴馰表示,心臟病、中風、洗腎以及白內障等眼疾都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的疾病,以眼疾來說,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如同長期浸泡在糖水中,除了影響眼底感光細胞,還會導致眼底血管出血,如果沒有妥善控制,從點狀出血變成整片出血,視力就會大受影響。

吳建良指出,除了白內障之外,糖尿病患者還可能視網膜出血、黃斑部水腫。如果眼底並未出現新生血管,則屬於基底型,風險較低。如已視網膜缺氧嚴重,已出現新生血管,就容易出血。

由於糖尿病所引起眼疾初期視力混濁症狀,與正常人水晶體老化所引發的老花眼及初期白內障症狀相似,以致於許多患者輕忽、缺乏警覺,等到黃斑部病變嚴重時才接受治療,但治療效果都不太好。

規律運動有助控制血糖

運動有助改善血糖控制,增加身體舒適、柔軟度、肌力及耐力,並保持適當體重,讓糖尿病不易上身。蔡世澤建議,民眾平時可多做有氧運動,如走路、游泳、慢跑、跳舞、騎腳踏車,慢慢增加每週運動次數及強度,但避免在短時間內進行激烈運動。糖尿病患者運動時,應避免對下肢過度承重,減少足部傷害及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並採短時間、低強度的運動方式。運動前最好先做5到10分鐘伸展操,活動關節,運動後也應該做5到10分鐘緩和運動。

蔡世澤提醒,非遺傳性的第2型糖尿病患,幾乎對自身疾病「無感」,直到眼部病變,傷口久久無法癒合,才知道糖尿病的可怕,但通常為時已晚。建議高危險群應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定時測量血壓、血糖,如有異常應立即就醫。

至於嗜喝含糖飲料,高熱量食物,又經常久坐不動,或是不愛運動的年輕群族,日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併發白內障等眼疾機率也較高,應及早改變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以免年紀輕輕就糖尿病上身,受苦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