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徐右螢
「我逢人就會鼓勵他們一定要去拍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曾任聯發科、小米科技財務長,現為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副董事長的喻銘鐸神情一派輕鬆,笑著談起去年九月 開刀 切除肺腺癌腫瘤的過程。「其實那時我對LDCT還不是這麼了解,更不知道有肺結節就需每年追蹤檢查。」喻銘鐸是在開完刀後,重新找回過去健檢拍過的片子、報告,才知道自己是LDCT下的幸運兒。手術一個多月後,他又重新回到健身房做運動,生活一如往常。「現在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喻銘鐸臉上笑容更多了。雖說,從病理上他真是罹癌者,不過心情上完全不受罹癌影響,「這應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證明吧!」喻銘鐸提及:「我也是看了你們報導(編按:2017年今周刊「新國病肺癌」封面故事)後,開始對肺癌篩檢有更深認識。」為了讓大家認知早期篩檢肺腺癌的重要,他自願分享親身經驗,希望更多國人可以像他一樣幸運,讓癌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絕症。以下就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閱讀更多
2021-03-03
李易紓
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13年居10大癌症之首,近年亦有不少名人包括李國修、賀一航、豬哥亮等,均因罹患大腸癌過世。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表示,大腸癌除了基因突變、家族史外,和飲食、肥胖以及運動都有關係。要預防大腸癌,首要是釐清有無家族史、特殊基因突變問題,如果有,則10多歲開始要做大腸鏡追蹤,如果沒有,滿50歲不能只做免費糞便潛血篩檢(FOB Test),也要開始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而且後續每一兩年都要定期做,不要5年才做一次,因為過程中只要發現息肉,立即切除、電燒,就能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健康。以下是饒樹文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閱讀更多
2021-02-26
照護線上
「我走不動了」家裡的老人是否也說過相似的話?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關節中心許弘昌副院長表示,他可能不是走不動,而是膝關節退化痛得走不了。
閱讀更多
2021-02-23
李易紓
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週四(11/11)晚間於台大醫院病逝,享壽68歲。李應元今年8月宣布辭職回台灣,當時提到自己因感染大腸桿菌,體力已經不堪負荷,因此決定請辭,後傳出他罹患的是罕見癌症「壺腹癌」,1年多前發現,但應為晚期無法動刀。李應元返台後至台大醫院住院,期間總統蔡英文曾前往探視,一度傳出病況控制住,但最後仍不敵病魔在今晚離世。
閱讀更多
2021-02-17
李易紓
20210329編按:香港資深演員廖啟智去年底驚傳罹患胃癌,經紀公司才在5天前宣布他全面停工,專心住院治療,卻於3/28周日晚間在家人陪伴中逝世,享壽66歲。智叔出道40多年,演過《無間道》系列、《門徒》等經典作品,更以《證人》、《籠民》2度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幾天前住院治療時,太太陳敏兒還透露廖啟智狀況不錯,每天都有正常吃三餐,惟當時不願透露是罹患胃癌幾期。
閱讀更多
2021-01-20
陳佑寰
父母名下的財產不僅是老年安養的保障,也會成為將來繼承的財產。而實務上亦常見父母很早就把辛苦賺錢買來的不動產登記在子女名下,有些也會以子女名義開銀行帳戶與買賣股票,這就是民間習慣上常見的親屬間「借名」。然而父母很少會用白紙黑字與年幼的子女簽訂借名契約,等到子女長大之後,有可能認為在他們名下的財產就是父母贈與的,而既然自己是所有權人,就可自由出賣處分。又或是等到父母過世後,有些繼承人會主張某些子女名下的財產是父母借名的,故要求應將該財產納入遺產來分配。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實務上的借名爭議常常是各說各話,難以獲得圓滿的解決。
閱讀更多
2021-01-20
楊雅馨
甲狀腺結節聽起來很嚇人,其實是內分泌門診常見的疾病。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極少比率為癌症,但仍應定期追蹤。
閱讀更多
2021-01-11
聯合報 / 記者徐如宜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超過30年,每月都固定捐出一半薪水做公益,長年累積行善超過1億元,更預立遺囑身後財產不會留給後代,全部捐為公益。去年大病初癒,讓杜的人生觀起了變化,別人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回來可能覺得應該「及時行樂」,他重拾健康後,只覺得更應該「及時行善」,因為行樂惠一人,行善卻是惠眾生。
閱讀更多
2021-01-11
小虎文
「一篇貼文感動上萬人!」這不是調侃或內容農場的發言,而是此刻仍在進行的真誠與真情。擁有34萬人臉書粉絲團的外科醫師江坤俊,堪稱醫師界的網紅,雖然每天行程滿滿,卻仍抽時間,親自寫出一篇篇診間日記。不跟網紅一樣為了拚業配而做這件事,江坤俊只是堅持初心──「當醫師可以救很多人,但在社群媒體上,可以影響更多人!分享這些故事,是讓『當下的遺憾,也許能讓他人不再遺憾』。」
閱讀更多
24/ 30
第 24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