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諮商

顯示第 29130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愛一個人很容易,長期愛下去卻很難!學會5種表達「愛」的語言,付出才會有來有往

tCol 2020-12-31

黃啟團

愛一個人很容易,長期愛下去卻很難!學會5種表達「愛」的語言,付出才會有來有往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播完後,微信朋友圈、公眾號裡很多人都在分享原著作家亦舒的經典文字。其中,被人按讚、分享最多的當屬喜寶(亦舒另一部小說《喜寶》的女主角)說的這句:「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就給我很多很多的錢。」這句話如今依然被無數女性奉為金句。

閱讀更多

我婆婆住在安養院!她用80歲婆婆的認同證明:割掉外人的碎嘴,才能圓滿「真正的孝」

tCol 2020-12-25

楊嘉玲

我婆婆住在安養院!她用80歲婆婆的認同證明:割掉外人的碎嘴,才能圓滿「真正的孝」

如果小皖沒有學會割捨他人的期待,現在的她早已被陌生人的一句話給擊落了。

閱讀更多

別再勸「要放手、要放下」!生命過不去的坎、只有自己能跨過,旁人能做的是這個

tCol 2020-12-25

林靜君談心室

別再勸「要放手、要放下」!生命過不去的坎、只有自己能跨過,旁人能做的是這個

「......妳要做的事情是放手」。電影《孤味》演出獨立撫養三個女兒長大的女主角秀英,再次接到丈夫的訊息是他的死訊,為拋妻棄女多年的丈夫籌辦喪事時,還要面對小三出現喪禮的衝擊,其中一幕母女四人對話,大女兒阿青激動地要媽媽對多年的糾結放手。 已經三刷電影的杏硯(化名),聽到阿青的這一句「......妳要做的事情是放手」,斗大的淚珠每次都還是忍不住滾了下來。

閱讀更多

50後,別再為難自己做改變!你的人生樣貌你決定,適度延展「舒適圈」活得更安心

tCol 2020-12-11

林靜君談心室

50後,別再為難自己做改變!你的人生樣貌你決定,適度延展「舒適圈」活得更安心

「你應該走出舒適圈,去接觸新的挑戰,去知道自己的能耐到哪裡!」這幾年這種激勵自我成長的主張,從企業圈擴散到一般生活,彷彿不逼迫自己改變就是坐等被時代淘汰。但是,待在舒適圈真的不好嗎?

閱讀更多

中年後人生不是倒數,而是值得期待!3步驟計畫每一天,每一天都要好好過、過好好

tCol 2020-11-27

林靜君談心室

中年後人生不是倒數,而是值得期待!3步驟計畫每一天,每一天都要好好過、過好好

2020年疫情讓大家都不好過,許多美好的事物被偷走,但再難過的日子總有結束的時候,還記得小時候寫新年新希望的雀躍感嗎?一起來展望新年度,被偷走的美好歲月,就用計畫把它攔截回來。

閱讀更多

母留13間房產,繳不出遺產稅一夕被法拍,富家千金扛債5千萬:親身經歷才相信,富貧只有一線之隔

tCol 2020-11-25

王姵文(黑媽)

母留13間房產,繳不出遺產稅一夕被法拍,富家千金扛債5千萬:親身經歷才相信,富貧只有一線之隔

從衣食無缺到提款要找能領百元鈔的提款機;從豪華轎車接送到需要抉擇該給機車加油,還是買飯給自己吃;若不是親身經歷,我不會相信富裕與貧窮只有一線之隔。

閱讀更多

孝順,強求不來!請你也照顧好自己,原諒自己是一個凡人,是照顧者最漫長的修煉

tCol 2020-11-24

艾彼

孝順,強求不來!請你也照顧好自己,原諒自己是一個凡人,是照顧者最漫長的修煉

孝順,是要求、強求不來的,那必須是發自內心,對於需要照顧的長者,願意貢獻一己之力的動念。

閱讀更多

父母過世,他辭職照顧頓時一無所有 諮商心理師:照顧雙親前,4個風險辭職前先想想

tCol 2020-11-20

陳乃綾

父母過世,他辭職照顧頓時一無所有  諮商 心理師:照顧雙親前,4個風險辭職前先想想

身為子女,家中長輩如果生病了需要有人隨側照顧,很多孝順的晚輩很可能會辭職回家照顧家人。但是,看在 諮商 心理師的眼裡,這個決定是讓人擔心的,照護路雖漫長,但總有結束的一天,到時能否順利接軌重返原來的人生,的確是個問號。

閱讀更多

中年後被離職被離婚,都是人生課題 培養「心理免疫力」,迎戰失落情境來襲

tCol 2020-11-13

林靜君談心室

中年後被離職被離婚,都是人生課題 培養「心理免疫力」,迎戰失落情境來襲

有人說,人生注定是一連串失落的過程,這樣的說法也許過於悲觀,但進入中年之後失落情境增加,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閱讀更多

中年後,夫妻子女懶得溝通怎麼辦?別再你追我逃,試試這樣做突破困局

tCol 2020-10-30

林靜君談心室

中年後,夫妻子女懶得溝通怎麼辦?別再你追我逃,試試這樣做突破困局

通常人的成熟度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成長,但有些事情上不一定遵循這原則,譬如一些中年人在親密關係裡卡關,備受與父母、伴侶、子女關係惡化的苦。「他是不可能改變的,我也懶得理了。」「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也不是不能過,都這年紀了還能怎麼辦?」

閱讀更多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