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霖在科技產業工作,公司福利很好也有順暢的升遷管道,對自己的事業有著強烈企圖心以及長遠規畫的他,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獲得晉升。
就在此時,爸爸中風了,那時他三十四歲。為了自己的事業,其實小霖拚搏了好幾年,長期的高壓和疲勞也逐漸累積中,本來他打算如願獲得晉升後,讓自己放個假的,但是想到父親的病情,衡量擔任主管後會更加忙碌的現實,他告訴自己:「和家人相處的時光無價,工作可以再找,機會還會有的。」
雖然公司有提出不同的轉調建議,好讓小霖可以盡量兼顧家裡,但孝順的他,不忍心媽媽成為主要照顧者,想著老人家有退休金,自己也有點積蓄,專心陪爸爸幾年不是問題,於是婉拒了公司的建議,決定辭職。
然而,就在他三十八歲那年,媽媽罹患癌症,父母都有病痛在身的他,義無反顧的全心投入照護工作,多虧他理財有方,讓經濟問題不至於困擾著他。
兩年後,父母親相繼過世,長時間照顧爸媽也讓他沒有機會認識其他對象,也好久沒和以前的朋友聯絡了。小霖一時之間沒了生活重心,彷彿一無所有……。
因照顧而離職,有哪些風險
這樣的例子,相信你我都不陌生,對於親愛的家人我們很容易放不下、覺得自己照顧最放心,又或是孝順的枷鎖讓我們不得不辭去工作自己來照顧家人,但是,辭職真的是對被照顧者最好的決定嗎?還是只是讓自己安心、減少罪惡感、讓別人無話可說?
根據勞動部推估統計,臺灣每年約有十三餘萬人因為照顧雙親而離職,殊不知在專家眼中「因為照顧而離職」是具有風險的。儘管每個家庭狀況與資源不同,沒有所謂最好的決定,要不要辭職,坦白說真的是靠著大家討論出來的「共識」所做的共同決定。在思考、討論之前,可以先來看看辭職可能有以下幾個風險。
失去固定薪水
辭職,活生生的就是每個月的收入沒了!如果自己沒有薪水,那就不能那麼自由了。當伸手牌的心情必然不好受,這個也不能買,那個也不敢花,不能開源只好節流,無法像以前一樣可以隨時買件喜歡的衣服、吃個美食。
就算原本手足之間說好要給照顧者的照顧費用,也可能因為種種因素而中斷或減少,那麼因為照顧家人而把工作辭掉的好意,也可能讓生活因此陷入窘境。
難重回職場
在家長期照顧的時間短則一至兩年,長則五至十年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幾年後的就業環境大不同,離開職場愈久愈容易與職場脫節,可能在準備去面試之前,自己會因為久未踏出世面而打退堂鼓。又或者面臨了生涯職業的轉換,那麼又是另一個重大的職涯探索了,要轉到哪個行業?要從哪裡重新開始?
失去人際社交
工作獲得的不只有一份薪水,還有我覺得很重要的人際互動關係,常常支持我們繼續這份工作的,不一定是薪資、公司福利、主管,有時候是與同事間的人際支持讓我們安心。
所以辭職的同時也失去了穩定的人際社交互動,若保有工作,在照顧中遇到的煩惱與難題,或許可以藉由朋友同事間的關心問候、加油打氣、資源連結,讓我們不孤單,有力量繼續照顧下去。
照顧技能不足
長期照顧為何這麼勞心勞力,因為其中還牽涉到許多專業的照顧技能,如果旁邊沒有立即可諮詢的專業人員,真是讓照顧者不知所措。
例如:老人家褥瘡要如何處理、中風要如何復健、怎麼進行鼻胃管餵食、怎麼從床上移位到輪椅上……如果一不小心可能會讓病情更加嚴重,所以為什麼很多家庭在幾經折騰之後,將家人送到照護機構,不只是照顧人力的不足,更是為了安全起見。
經過照顧工作的人應該會懂得,外出工作其實比在家照顧家人來得輕鬆,工作幾個小時還會有休息時間,也會下班。但照顧工作是很難有休息時間的。不只勞力更是勞心,表面上看似有休息,但心裡卻是一刻也不能放鬆的緊繃感。
如果你正在思考要不要離職專心照顧家人,請一定要先「惦惦斤兩、好好盤算一下」當然,評估過後,若有足夠的親友支援或資源能夠支持日後的照護工作,而照顧者自己也經過審慎的考慮。
離開職場回家照顧長者,所做出的決定,是出自內心自願所做出的決定,而不是被誰逼迫的自我犧牲,也無妨,但畢竟辭職是一項重大決定,可以與家人一起討論得到共識才好。
心理師的暖心提醒
經濟來源是否不餘匱乏,足夠支撐照護所需。
專業領域能否在離開職場多年後,還能順利接軌。
自己的照護能力是否足夠。
辭職的決定,建議經過家人間的討論,在共識下決定。
(本文摘自《解開照護枷鎖:人生必修的長照課,照顧家人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四塊玉文創出版,陳乃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