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研之有物 / 劉芝吟
不論老後是否靠自己,爸媽總期待孩子離家有了一片天,仍會時不時回家探望陪伴。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費時 20 年,追蹤台灣家庭的互動模式,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從中發現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研究成果挑戰了西方經典示範論觀點,反映性別差異影響家庭互動,也預示臺灣未來可能將由大齡女子承擔較重的養老壓力。
閱讀更多
2019-11-16
林靜君談心室
很多人喜歡說,等我有錢了以後,我就......。等我退休了以後,我就......。等孩子長大了以後,我就......。這個「等以後怎麼樣,我就要怎麼樣」的句型,乍聽之下好像煞有那麼一回事,但是人生能有多少個「以後」呢?
閱讀更多
2019-11-12
劉黎兒
有人會覺得單身貴族沒結婚、沒讓父母抱孫子就是不孝。事實上,現今社會已經完全邁進晚婚、不婚,結不結婚已經是時代問題而非個人問題;論孝順,也不是因為單身或結婚,單身男女、獨居生活的人也許還更孝順,反而是寄居老家的單身男女,因依賴父母不小心成了啃老族,造成所謂「親子共倒」現象。
閱讀更多
2019-11-04
水ㄤ、水某
《橫山家之味》的原文片名「歩いても歩いても」,是「一步步向前走,步履不曾停歇」的意思。就像是在影射生命快速的流逝以及世代不斷的傳承,當良多又錯過了幾年哥哥的忌日,沒有回家團聚,父母也就相繼離去了。
閱讀更多
2019-11-01
洪仲清
愛本身包含不少正面的情感,可是擔心又干涉,那常給人壓力。如果今天男女朋友談戀愛,互動過程中,不管哪一方一直只表現出擔心,又干涉對方的生活,我不知道這段關係可以持續多久?
閱讀更多
2019-11-01
雪兒 Cher
旅行,改變了我們的對話模式,長途旅行,我會分享眼前的風景,他會告訴我電視最近報導什麼鳥新聞,我會傳一些自己喜歡的照片分享給他們,他們會告訴我在電視也看過,一點一滴,我們的對話從壓力山大的日常生活頻道,轉成輕鬆樂趣的動物星球旅遊頻道,分享彼此看過的,走過的,遇見的,討厭的。
閱讀更多
2019-10-31
小虎文
律師娘林靜如提到,她自己也曾經有過產後憂鬱症,低潮與抑鬱的心,她能感同身受,「那時的我,像是變了另一個人。」也因此她會去思考,可以如何給其他人幫助?甚至是互相協助。在這樣起心動念下,她發起的「娘子軍」越益成熟,每個人能投獻一些心力,也能帶走一些資糧,女人們可以獨立,也可以很親密。
閱讀更多
2019-10-25
洪仲清
嚴格的愛不是不能有,但愛的本質很柔軟。不夠勇敢去冒險表達愛,讓對方只感覺到嚴格,那要對方非常成熟,都能從行為推知愛的本意才可以。理性上接受,還要情感上能夠承受。
閱讀更多
2019-10-22
吳姵瑩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讓你愛著、付出著、珍惜著,是很珍貴的事情;可是當你不停付出,卻依舊對自己不滿意時,你就需要讓自己停下來,看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閱讀更多
2019-10-22
吳姵瑩
在家庭治療理論中,我們經常會討論這其實是三角化的過程,也就是「工作」本身已成為夫妻關係的第三者。工作提供男性安全感,減少了面對家庭裡對父親與丈夫角色的失望與挫敗感,讓他們投注更多時間在事業上,形成關係的惡性循環。
閱讀更多
19/ 25
第 19頁,共 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