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
數位內容部
去年Netflix熱播韓劇《如蝶翩翩》,描述一位過著平凡退休生活的老先生,在70歲那年出現失智症狀,想趁著病情惡化前再次嘗試年少時的 芭蕾 夢想,揪心劇情感動不少人,引發不少失智議題的討論。你知道嗎?台灣失智議題同樣迫切,目前台灣失智症人口約30萬人,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罹患失智症的人勢必更多。
閱讀更多
2022-06-24
陳文茜
64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罹患肺腺癌,手術後各種怪病不斷發生,日前曾透露自己甚至灰心到跑去頂樓,非常想解脫。陳文茜6/23再度於臉書有感而發表示,病還是沒好,量出血氧濃度91、心跳96,「活不好,死不了」,但心態已轉變、正面看待,「不想成為活著的黑洞。」陳文茜表示,一年也快過了一半,持久數年愈來愈重的病,彷彿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會稱它為朋友,因為它使你疼痛、虛弱、喘息⋯⋯不能走遠,但至少它不是敵人。」現在已漸漸習慣了它,好像習慣一個不怎麼令人喜歡的室友,日子共處來去之間,也不必太在意,偶爾要假裝視而不見,就像如何對付這個世界有些逃不開的討厭鬼。「但不只是這樣,我還得更開心一些。」陳文茜說,走到上次差點哭出來快要斷氣的四樓玫瑰花陽台,伸展一下 芭蕾 基本動作,再抬頭看,「哇,這麼多的星辰,掛在天空上,自由自在」。當下她便明白,不想成為活著的黑洞,「我還好好活著,我的肩上是巨大的宇宙,向著遠方大山河流,我沒有動。我讓風說話。」陳文茜感嘆,許多人一旦變成重大疾病患者,便自然地把快樂往外推,好似這兩件事情是對立的。恰恰相反,正因爲她的生命可能比別人短,或者至少比別人辛苦,「我們更要努力不懈的把快樂老老實實地拉坐在身邊。」陳文茜自從罹癌後,各種怪病不停發生,「全身滾燙、頭痛欲裂、心跳132,血壓180⋯⋯血尿,血氧濃度不足85。」陳文茜日前說自己甚至灰心到跑到頂樓、非常想解脫。「我尖叫,告訴助理:我想走了,求你們照顧我的孩子們,我活得太累了。助理一直鼓勵我,深呼吸,血氧濃度上來了,86、87⋯⋯,這時我的意識才比較清醒,請她幫忙把藥物給我⋯⋯」。陳文茜說一個小時後,血氧濃度終於回到89,血壓降低至130,全身發熱狀況也改善、頭沒有那麼疼痛。「之後,我告訴自己,人太渺小⋯⋯從此每一個不過度疼痛的日子,對我都是恩典。」她雖然怪病纏身,但也開玩笑說自己應該是「全世界最美麗的人瑞」。「人病了,不要掉入自憐自愛,給別人一點溫柔,你可以帶回一屋子的幸福。」(原文刊載於2021/3/16,更新時間為2022/6/24)
閱讀更多
2022-02-25
全娥論
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於開始一件事情的人,也有善於把一件事情堅持到結束的人。如果兩者都擅長的話,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不過很可惜的是,我是個「只有前者」在行的人。我少數能夠長期持續下去的事情,大概只有呼吸、喝酒和寫作而已,而且就連最後一個項目也經常中斷再重新開始。
閱讀更多
2022-02-21
郭美懿
「只要是人,都會受時間影響,我們沒辦法決定這些,但思想、心態、內在的夢想與渴望,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年屆花甲,風潮唱片創辦人楊錦聰的熟年卻繁花似錦:拳擊、衝浪、馬拉松、 芭蕾 舞…,將62歲活得如16歲般生氣蓬勃。
閱讀更多
2021-12-29
黃柏威
《黑天鵝》(Black Swan,2010)講述著從小學習 芭蕾 的妮娜(Nina),夢想有天能在舞台上發光,用精湛舞技征服眾人。如今,她的夢想就在不遠處了,多年下來,她持續不斷的努力,彷彿就要帶來回報。她投入的劇團正要推出「天鵝湖」這部經典舞作,舞藝過人的妮娜正是主角「天鵝皇后」的考慮首選。
閱讀更多
2021-10-18
彭蕙珍
「 芭蕾 阿嬤」郭維屏從48歲開始學 芭蕾 ,從不間斷地上了22年課,樂在終身學習的她,68歲還去學英文、和先生勇闖天涯,到紐約半自助旅行。今年她送給自己70歲的生日禮物是:學開車,「我的道路駕駛教練說,像我這個年紀的阿嬤學開車,他幾乎沒碰過,真的很有勇氣!」
閱讀更多
2021-09-14
格十三
無論爸爸或媽媽,改變我們命運的不一定是知識,更有可能是「孩子」。學校沒有教會我們的認真與拚搏,孩子能讓我們輕鬆做到;社會沒有教會我們的自律和節儉,孩子能讓我們快速實現。在別人身上沒有發現的貧富差距,孩子能讓我們在自己家裡果斷找到。
閱讀更多
2021-08-25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防疫宅在家期間,免不了來追個劇。有些劇真的很好看,但多半和我的人生經驗沒有交集,例如迫降在北韓的美女企業家,或是在西洋棋賽中通殺四方的天才美少女。其中唯一讓我非常有共鳴的,則是韓劇《如蝶翩翩》。這是一部歌頌老年人勇於圓夢的典型戲劇,對正處於「第三人生」階段的我來說,當然格外有感觸。我和劇中老翁沈德出(朴仁煥飾)一樣,都去努力圓年少時未竟的夢。
閱讀更多
2021-06-25
艾莉莎.維蒂
是時候承認女性的生理機制與男性不同,並依此機制來對待、訓練、激勵女性了。—史塔琪.蒂.西姆斯(Stacy T. Sims)博士
閱讀更多
2021-03-31
鄧惠文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從介紹男友認識爸媽的那一天開始,就自動免除男友對自己爸媽應盡的責任。每次吃完爸媽招待的飯,「不用收,我媽會罵我怎麼讓男人收碗。」
閱讀更多
2/ 4
第 2頁,共 4頁